小学五年级的时候(1995年),班上许多家长找到班主任杨老师,都盼着能给自己孩子调个好座位。
那些个子矮小的孩子家长,担心孩子被前面的同学挡住视线,恳请让孩子往前坐坐;视力欠佳的孩子家长,则希望孩子能坐到靠近窗户、光线明亮的地方,好保护视力;还有些成绩稍差孩子的家长,更是私下里满脸堆笑地找杨老师,想着能不能把孩子调到成绩好的同学旁边,盼着“近朱者赤”,让自家孩子的成绩也能跟着有所提升。
这可把杨老师愁坏了,面对家长们五花八门的诉求,他绞尽脑汁,经过好几天的反复思量,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但凡想调整座位的同学,只要上交2元钱的选座费,就能如愿以偿地坐到心仪的位置上。
这办法一公布,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一时也没觉出有什么不妥,反倒觉得似乎还挺公平。大家兴高采烈地跑回家,跟父母商量这件事。
第二天,就有少部分同学顺利交了钱,欢天喜地地坐到了合适的位置上。而那些没从家里要到钱的同学,虽满心失落,却也只能把话咽进肚子里,默不作声。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到了早上第四节杨老师的课,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只见杨老师阴沉着脸,脚步沉重地走进教室,一言不发地站在讲台上,目光冷峻地环顾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随后,他强压着满腔怒火,冷冷地问道:“谁家家长到校长那里投诉去了?请站出来,别躲躲藏藏的,方便我当面解释!”
原来,真有家长跑去校长那儿投诉了,校长把杨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可又没透露投诉者是谁。
杨老师站在讲台上,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大道理。他一会儿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公平起见,一切都公开透明;一会儿又指责投诉的家长是在背后打小报告,简直是道德沦丧;还提及自己平日里对学生们苦心培养,结果却换来这样的“忘恩负义”。
同学们都吓得正襟危坐,双手乖乖地叠放在桌面上,大气都不敢出,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杨老师一边义愤填膺地说着,一边吩咐班长把早上收的2元钱,一分不少地退还给那些上交了选座费的同学。直到下课铃响,杨老师才怒气冲冲地离开教室。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同学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瞬间炸开了锅,纷纷交头接耳,打听到底是谁去告的状。
直到五年级毕业,座位也再没重新调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