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幸灾乐祸”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我们往往会很敏感地发现自己背运时,他人表现出的幸灾乐祸,但却矢口否认自己有时也存在因他人倒霉而产生快乐的心理。
在《暗黑心理学》这本书里,美国肯塔基大学心理学教授理查德史密斯给我们揭示了潜伏于人性深处的黑暗面。他深入剖析了幸灾乐祸现象产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和造成的后果。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好好审视自己内心阴暗的一面,并且找到正确面对并有效减少幸灾乐祸的方法。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幸灾乐祸是一种存在于人性中的情绪,它遍布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幸灾乐祸这种现象,因此没必要把它妖魔化。只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就完全可以有效地减少它的产生,从而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那么,幸灾乐祸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本书作者认为,社会比较是产生种种情绪的基石。
人类生活在一个又一个团体当中,整个世界又是一个大的团体,这样就难免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比较。而这比较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向上比,一种是向下比。
相对来说,人们一般喜欢向下比的,这样会快乐一些。然而充斥在周围的却又有那么多比自己强的人,于是心里不平衡自然产生,妒忌也便出现了。
妒忌一旦产生,人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而人的本能又是趋利避害的,谁愿意痛苦呢?这时,如果被自己妒忌的对象忽然倒霉了,失败了,或者遇到不幸了,人的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这就是幸灾乐祸。
比如,那个一直学习优秀的同学忽然因病不能参加考试了,你这时候的感受是什么呢?是关心他的病而产生同情呢?还是窃喜终于没人和我争第一了?
也许你立刻会否认自己在幸灾乐祸,你说你其实更关心他的身体。但是你敢面对你真实的内心吗?当你静下心来,你会悲催地发现,你的内心竟然那么阴暗!
然而为什么我们一般不愿承认自己的内心呢?原因是我们周围的文化规范从小就鼓励我们要富有同情心,不要幸灾乐祸。所以我们会因此产生内疚感,觉得不应该为此高兴,而且很快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否认了自己在幸灾乐祸。
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往往会在面对与我们有利害关系的竞争者倒霉时表现的更为突出,人类在利己和利他两种选择面前,很自然地会趋向于前者。
所以,他参加不了考试,我就有可能得第一,我能不乐吗?她总受到领导的表扬,幸好这次她出错了,那么领导就可能会因此器重我,这对我是多好的机会啊!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要消除幸灾乐祸心理挺不容易的。不过也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懂得了它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之所以会存在的原因,正确面对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它的发生。
适度的比较产生动力,盲目的攀比则会导致愚蠢的妒忌。我们应该着力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为,明白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刻苦的努力。他人优秀自有理由,我们要的不是嫉妒,而是学习别人,提升自己。
而当他人遇到不幸和挫败时,我们更应分析背后的原因,多一点同情和理解,少一点幸灾乐祸,更不可落井下石。这样,才能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也才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