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道德经》为道篇的第33章“知人者智”。本章由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格言组成,是教我们具体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成事业的,功遂身退。一步一步,很严谨、很严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事难免要与人合作,要了解他人,更要了解自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用蛮力胜人,而是要克服自己的不足,心智的缺陷,行不言之教,以德服人,自然让人心服口也服。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物质上,知足;精神追求、事业上,永不停止脚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要想做成事业,注意不要失去自己的根基,这样才能长久;最后人生一百年,难免形而下的身死,但是形而上的精神长存,复归于樸,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久视。
【正文】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直译】
懂得别人,叫做智;
懂得自己,叫做明。
战胜别人,叫做有力;
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道物质上满足,就是真正的富有;
勤奋前行,就能达成志向;
不要失去自己的根基,才能长久;
身死但是精神不消失的,就是长寿。
【我所悟】
本章都是提升自我人生格局的箴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整篇都是警句,可谓老子的人生修练的精华篇章。我理解还是“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且不可高傲自大。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了解自己,了解多少呢?人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处处要显摆自己,而内心也确实认为我一切都明白,好像说的众人皆醉我自醒,众人皆昏我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内心太狭小,看不到人外有人,连最起码的自知还未达到。故时时提醒自己,我之微,我之不知,向外界的一切学习、效仿,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高的目标是战胜自己,达到如外界的和谐。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
自知胜己。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仔细数数道德经全文都有哪些章节出现“明”。
第24章“自见者不明”;第52章“见小日明,守柔曰强”。
4、“自知者明”,“明”什么?写出自己对这一句的体会。
明,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且不可高傲自大。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了解自己,了解多少呢?人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处处要显摆自己,而内心也确实认为我一切都明白,好像说的众人皆醉我自醒,众人皆昏我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内心太狭小,看不到人外有人,连最起码的自知还未达到。故时时提醒自己,我之微,我之不知,向外界的一切学习、效仿,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高的目标是战胜自己,达到如外界的和谐。
5、“不失其所者久”,这个“所”,在生活之中指什么?
指地方,如厕所。
6、字的解释:①所:地方,这里指根基、根据地。
【绎读札记】
每周7天也是一个循环。所有的循环都跟天文星辰有关,只不过有些周期我们不知道它在天文上的含义,例如六十甲子和两个甲子的天年。人类的寿命就被制约在这两个甲子内,修行再好到时候也要瓜熟蒂落,无疾而终。所以,人类始终都要面对生命的周期这个永恒的课题。《道德经》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终极思索。修行的目的何在?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死而不亡复归于樸。既要一生安全运转,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陆行不遇兕虎以其无死地;还得有所升华。所以我们读经的目的是修之于身家乡邦天下,行于大道。谓之修行。
那么,修行实际上面对的是什么?怎样才算得上修行?每个人要面对的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达成无形的氣和,而不是违和。无形的抵触、冲突、对抗还是最厉害的。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各种人?如家人、同事、朋友,乃至完全无关的陌生人;然后才谈得上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然后谈得上与大道的关系。道天地人,四大中的人,不是指孤独的个人,而是所有的地球人的集合。那么,修行是有次第的,要从相关度最大的身边人开始,逐渐扩大。所以是修之于家,然后是修之于乡,逐渐到邦、天下。
知人者智:懂得别人,叫做智;
什么是智呢?《道德经》多次出现智,或多或少带有些贬义。从这句看,知人者智,本身不带任何贬义。所谓知人善任,我们也需要。假如把一个工作给一个不合适的人,那就是不智。因为人一般难以改变,与其勉强他有所变化,不如给他合适的工作。当然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这个变化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犹如树苗的长大,有他的一种自然。一般工作上手需要时间慢慢熟悉,得有所耐心才好。
自知者明:懂得自己,叫做明。
如果说知人者智带有贬义的话,那么主要是要跟自知者明结合起来读。一般人看别人都是清楚得很,俗人察察,明察秋毫;但是看自己就没有这种手术刀一样的锐利。这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假设我们看人都看到他的缺,而没有看到他的成;看自己都是成,看不到自己的缺;这就是不明、不智。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以及短处;能发扬长处,弥补不足、短板,那就是有自知之明。明与智结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和谐很多,做人做事就能提升很多。
什么是明?内明。又注意,知与识。知,更多到达了深层、内在;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知,说明对他人、对自己,内心很清晰,自然知道如何去做。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隐含的意思是:弥补短板、发扬天赋、规避不足、远离危险,去甚、去奢、去泰。
胜人者有力:战胜别人,叫做有力。
能战胜别人算得上是有力量。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的时候,以力,也就是善辩、权力、强势,来战胜别人;但是,别人不会真正心服、服氣。
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人际交往之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返观静修之中,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内心逐渐谦下,心氣变化为柔弱。自胜,就是升华自己、提升自己。但是人可以自己升华吗?显然不能自己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这就需要有一个形而上的、很高级别的东西的感应。从现实看,就是读经静修站桩等修身实操三法,精氣神自然变化,撑大自己的内心格局。
胜人者用蛮力;自胜者用柔弱的心氣。现代汉语讲力气。其实力与氣不同,一个是形而下的肌肉力量;一个是形而上的心氣。前者需要接触才能给力,后者则是超距的。
靠外力只能是暂时让别人屈服,真正让别人服氣的还是自己内心的修为,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心服口服,以德服人。真正伟大的领袖,都有以德服人、不言而教的一面。
知足者富:知道物质上满足,就是真正的富有。
在财货上懂得知足、知止,这才是真正的富有。生活的经验,是不知足往往失去更多。往往不知足,就失去更多,甚至倾家荡产,身陷囹圄,失去最宝贵的自由。所以知足者富,懂得满足,反而能拥有物质上的财富。知足之足常足矣。
但是,这里面也有疑问,什么时候应该知足?止于何处?这在于个人内心的自证。我认为,关键在于能维护身心的健康,始终心平气和、无伤身体、一生平稳运转。
人与人不同,有些人长时间工作还能保持身体健康;有些人稍微加班加点就崩溃了。如36章讲的:或强或羸,这是先天的精氣神的不同、差异。一般原则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工作与休息、锻炼结合。
强行者有志:勤奋前行,就能达成志向。
《道德经》与志有关的是弱其志。而强,在全文之中都作刚强、僵硬解,不是好的名,如:强梁者不得其死,柔弱胜刚强等。所以,强行者的强行,历史上各家认为是:勤而行之的勤行,有理。
当然,强行,也可以理解为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往前行。我们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难免有困难,也要克服,尤其是克服内心各种负面情绪,自强不息,努力往前。当然了,弱其志指的是有种灵活、弹性。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往往互相不理解,这个时候,也不能不管不顾往前走。其实,大多时候,只需要多交流就能缓和气氛,取得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无形的阻力、障碍。
志,指做成大事,所以,必须要与很多人一起合作。此时,需要谦下、柔弱、清静、谨慎,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强解读为勤,勤行者有志更加贴切,更加合于《道德经》全文的宗旨。强行也跟实际不符,大多没有啥好的效果。
不失其所者久:不要失去自己的根基,才能长久。
所,就是一个地方,如:托儿所、派出所、招待所等等,保留了所的这个含义。55章:兵无所容其刃等;这个所,也是地方,就是因为含德之厚所以无死地,没有一个该死的地方,德全不危嘛;所以,兵器没有地方可以放下去,无法伤害到德全且厚的人。
那么这句话的所,也是地方,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根基、根据地等含义。根基何意呢?以我的理解,有显意,也有密意。如果讲显意,即看得见的部分,那么,生命、技能、事业、根据地等等,就是我们的根基,不要被别人夺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失去了在人间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如果讲密意,即看不见的部分,那么,无形的精氣神才是最深的根基,且跟无数人联系在一起,更深层面思索,还跟大道、天地联系在一起。虽然看不到,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无形的精氣神;能做成事业的,都是精神层面很丰富、很博大、很渊深才能做成。精神层面得到的支持越多,能做成的事业就越大,这就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联系起来了。
死而不亡者寿:身死但是精神不消失的,就是长寿。
做成人间的事业,虽然身死,但是精神自然回归到大道,即复归于樸,才是真正的长寿,长生久视。所以,从这句话看,老子不仅仅是让人的一生平安运转,还要在享尽天年撒手而去之后,依然存在,而没有消失。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真意在此。
所以结合全文,要做到死而不亡者寿,就需要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勤行,这样就能不失根基,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