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电影《狗十三》,看后心里五味杂陈。随后在网上翻了一些影评,写得犀利深刻,但我都不是太认同,大多是指责成人世界的伪善、欺骗、残忍。我觉得是,但也不全是。不太客观,太多的自我情绪掺杂在里面。说什么“成人世界的虚伪扼杀了孩子的天真”,说什么“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听上去很暴力很血腥。那些写影评的人,仿佛他们没有在成人世界里生活,仿佛说得好像他们以后不会有孩子,不会为人父、为人母一样。指责太容易,理解太难。
作为一个70后老母亲,看这部影片就像在看一部纪录片,太真实自然,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样,这也许和生活的时代与经历有关。
现在的很多的80后、90后、00后很难理解那些40后50后60后70后曾经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状态。因为很多的客观原因,注定了大多数的家庭中的父母们没有条件接受很好的教育,他们不懂如何做一个能够得到孩子认可的父亲母亲。不会用正确的语言和情绪去表达和处理亲子关系。但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是无辜的。有谁曾关注过他们青春期的梦想与渴望?有谁会关心他们挨打后痛不痛?你难道会去指责他们的父辈祖辈吗?而他们的父辈祖辈还不是一样的经历?如果影片把主角的聚光灯投射在李玩的父亲、李玩的爷爷奶奶、李玩的继母、李玩的堂姐身上,你敢保证你不会对他们身上的某些东西报以同情或感动?
所以说没必要指责,我们需要的是理解。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人类已经开始发现自身的弱点与错误,并在加以改正。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正如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影片的女主角李玩来说,观众和导演也许是为了追求影片的深刻都在刻意的放大她的孤独、无助和绝望。过分的关注事物的一面,自然会忽视甚至无视另一面,那就是李玩身边流动着的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影片中父亲对李玩的暴打那场戏演的太过真实,同样刺激了观众的痛感,感觉像一根针,一下子挑开了一块儿陈年的伤疤,试问哪个人成长的路上没有挨过这样刻骨铭心的巴掌?很多人,就是在那时,瞬间长大了。不管怎样,人迟早都是要长大的。即使没有父亲的巴掌,在以后的成长中,肯定还会有别的人站出来给你一记闪亮的耳光。成长的痛,永远无法回避。
好在李玩聪明乖巧,她以惊人的速度跃过了青春期,还被保送上重点高中,她以后可以选择理想中的大学,甚至可以做她想做的科学界的第二个爱因斯坦。由此看来,成人世界并没那么坏,这里同样充满实现梦想所需的一切美好和希望。
到那时。再回首。李玩也许会觉得:相对于无法逃避的成人世界,青春期的痛苦和煎熬就像听到的楼上传来的鸟叫一样,只是一场短暂的幻觉,不值得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