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四种类型的内耗模式,看看你中了哪一种,或者是哪几种的混合体?
完美主义
无论如何都要做到自认为的完美,哪怕差一点都会陷入自我怀疑,因此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哪怕微小的事
消耗主义
想做一件事却很难开始,计划好早睡早起,结果玩手机到凌晨3点,明天的安排都泡汤,越拖延,越颓废,越在内心自我批判,什么都没做,然而时间流逝了
他人主义
别人的反馈就是自我评价的晴雨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没有回复,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好人主义
被动接受,明明不愿意却还是顺从地被安排,在很想拒绝和无法说出口之间反复横跳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形式的内耗呢?往往背后都是带着早年的养育环境和经历形成的烙印。
完美主义
背后也许是有只接受100分,只表扬100分孩子的重要客体,在严格要求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做不到第一,就不会被认可,那自己好像就会“不存在”
消耗主义
可能习惯的环境是一方面要求你去做,一方面批判你怎么都做不好,既然不能做喜欢的,也不会得到好的反馈,那做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他人主义
如果从小就担负着照顾者的角色,需要去揣摩对方的需要,否则就会面临不孝顺的道德审判,或者面对责骂殴打的情感暴力,所以,只有仰人鼻息才是生存之道
好人主义
在你弱小无力的时候,拒绝一个强大的权威性的存在带来让你痛苦的后果;或者你得到的教育是不要惹事,对别人好乖乖听话不反驳才是好孩子...
带着在养育环境里形成的初步印刻,在社会经历和自我发展中你发现,这样做确实是有用的:
完美主义
验证了“我只要做到百分百,我就会被夸,会被看到”,并且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消耗主义
久而久之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随大流,找人生的标准答案,但好像都不是属于自己的,只能勉勉强强被DDL(最终期限),被自身以外的力量推着走
他人主义
因为精准理解别人想法的能力被认为善解人意获得了喜爱,或者能够抢先为他人着想做事而得到了认可,维护了关系
好人主义
以不拒绝换来了人际好口碑,以及道德超我的赞同:我是一个愿意奉献的好人,别人需要我...
正向反馈会带来强化。
所以,一个人能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必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会在这样的模式中享受它带来的好处,于是模式得以维持至今,成为影响一个人“如何去想,如何去做”的核心要素。
反过来说,那为什么又会带来内耗?
因为一个人随着成长,面临的环境和自身承担的角色趋向复杂,面对各种人际场景只有这一种模式,显然无法一招走天下,它固然能带来好处,但它每天频繁地被人际场景激活,非常耗费心力,让人疲于应对。
于是,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看起来各种各样的内耗行为之下,到底有着怎样的相同的工作模式,再思考如何进行打破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