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迷上了网络小说,看的多了也就明白故事来来去去大多就那几个情节。非常经典的一类叫做替身文,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直到很久之后我才领悟到,比起你不爱我更可怕的是这种关系让自己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被掩盖在被替代的那个人之下。
人的价值掩盖不只是在狗血小说中,而是真实的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落,那么多人的价值被这个世界被我们忽略掉了。内卷这个词仿佛在某一个瞬间变成了一个大众词汇,生命不止,内卷不息,但是卷从哪一刻开始的呢?大概是从那一天爸爸妈妈说,你看谁谁谁。几年前和姐姐讨论自身的价值认同时,我无比清楚的意识到是在他人赞同满足我的虚荣心的那一刻,现在是家人同学,以后是同事爱人,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有哪里不对。但是今天这个时刻我再次意识到我就是这样泯灭了我的价值,从我明白我无比想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孩子时。我落进了一个陷阱,一个我要比别人优秀的陷阱,它就像有毒的红苹果色泽艳丽且自带芬芳,我咬了第一口然后心甘情愿的沉醉其中。我的价值不是我自身确定,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怎么样。
我看过很多学者谈今天的内卷现象,问题的根源最终指向一点——一元评价标准,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是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呢?资本时代财富成为唯一标准,金钱/权力/地位/名誉总是要获得其中一项好像人才能叫做没有白活,可怎样才算得上获得了金钱/权力/地位乃至名誉?仔细一想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份文件给过我们一个标准,各种社交平台上总是时不时看到这样的贴子“我今年xx岁,年薪XX,存款XX,这样失败/成功吗”。对于这种帖子我总是好奇当事人的心态,除去那些凡尔赛文学大师,其他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发出这种帖子,他们在企图获得一种什么样的回应?我总是设身处地的设想如果是我,我大概期待的是一份来自他人的认同,潜意识中我在和网上一群匿名人的比较中来获得一种踏实感,从他人的故事中获得一种通病相连人的共鸣:从像我这样迷茫的的人,到底还有多少人到其实还有还有很多人。我们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完成自身的价值认同。
在我们还未形成自己世界观的时候,我们就被拽入了这个深渊泥潭,渐渐我们从被卷到自己主动去卷。当我们开始察觉到内卷给我们的疲惫时,那种从比较中获得短暂安慰的价值认同,就像是一罐红牛,短暂性的精神充沛,过后却是加倍的疲劳。当有一天我们幡然醒悟,我们大概已经失去壮士断腕及时抽身的勇气,畸形的价值认同获得途径会让我们猛然失去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时代,千万身价是成功,万里名扬是成功,可心怀家国天下似乎不再是一件值得赞美的品德,正直善良在今天仿佛也自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彩。只有那些犹如实质能够抓在手里的东西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安全感与慰藉,安抚躁动的内心。可是我知道只要我们自身价值认同不能转移到对自身的关注,那颗躁动的心永远无法回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