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
解析:
全词将赏月、观月,因月感怀作为线索,绵绵君国之思,全借咏月写出,托物寄怀,耐人寻味。上片主要描摹新月。下片明显转出托意。过片将笔纵开,从大处落墨。在王沂孙的咏物词中,这首眷怀故国、哀叹现世的《眉妩》,托意是较为明显的。
译文:
一痕新月渐渐挂上柳梢,仿佛眉痕。淡净的月彩从花树间透过,朦胧的光华将初降的暮色划破。新月明艳便使人生出团圆的意愿,闺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祝愿能与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人的小径。一弯新月就像两道美人的秀眉没有画完,一定是嫦娥还带着离恨别情。
最令人喜爱的是,寥廓明净的天空上,那弯新月恰似宝帘上的帘铮,小巧玲珑。月有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徙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将此轮残月补全。长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萧条冷清,又有谁人能重新描写昔日清丽的湖山?故乡的深夜漫长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圆满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门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无限,我却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国山河的象征。
详细解读:
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全词将赏月、观月,因月感怀作为线索,绵绵君国之思,全借咏月写出,托物寄怀,耐人寻味。
上片描绘新月,刻意渲染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极写它的妩媚动人。「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新月渐升,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象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团聚的祈望。
接着,「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深深拜」三字,写出「团圆意」的殷切期望。但同赏者未归,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怅惘,欣喜和祈望一瞬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凄清的色彩。由憧憬变为怅惘,不觉以离人之眼观月。纤纤新月好像尚未画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伤别离之故,借嫦娥之态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伤孤独之情。
「画眉未稳」应和「新痕」。与紧扣「素娥」、「离恨」由月及人,虚托出词人委婉曲折的情愫。「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由月中嫦娥的象外兴感折回新月。在无垠的夜空中,新月像银钩似的遥挂在夜空。夜空浩茫,新月何其小也。秋空之「冷」,新月之「小」它使词人对新月的怜爱之情,具有一种幽渺的意蕴。
上片词人表达了对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怅惘之情,随之下片将笔一纵,大墨一挥「千古」振起,语意苍凉激楚。「千古盈亏休问」一语括尽月亮与人世来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由此领悟到支配无限时间永恒规律的宇宙感,反观人世充满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人问的悲哀。「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休问」、「慢磨玉斧」(慢同谩,徒劳之意)、「难补金镜」的决绝之语,表达一种极其绝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涵括著一种融历史透视和宇宙透视为一体的时间忧患意识。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总括历朝宋帝于池边赏月的盛事清景。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宋太祖曾临池饮酒,学士卢多逊作诗:「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周密《武林旧事》曾记载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临池之举。王沂孙此词中的「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由感而发,寥寥几笔,写尽古今盛衰,此时已物是人非,情景凄凉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