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之维如何存在?
你的梦想是当一名演员,但是,这一理想自我,缘起何处?换句话来说,你是站在什么样的视角,凝视“演员”这一形象,才将其认定为有价值的?
在拉康的理论中,这和婴儿必须完成符合母亲预期的行为,来扮演“自我”的形象机制是一样的。只不过想当演员的你,从作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变成了作为其它客体的欲望对象。即必须扮演好符合其他客体价值观的形象,由此,你才得以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在意识形态的领域中,我们都有“猜中他人想法的“的“超能力”,即“我知道他人怎么想”、“我知道在别人眼中,我是什么样”,同时我们又要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自己“理应是的”形象。
那么在虚假的角色扮演中,是否存在某种真实的东西呢?先说答案,存在也不存在。
弄明白答案前,首先应该定义一点,何为真实?在哲学家看来,人们所追求的真实,都是围绕着一处空隙,一个虚无的崇高之物构建的。比如亲情关系,是围绕着某种崇高之物构建起来的,可以是血脉、经济、爱情等等。而这些崇高之物的意义,本身又是空洞的虚无。就像漩涡中心的空洞一样,看似其中有引力强大的崇高之物存在,但其实是水流绕其旋转才形成了这样的空洞。亲情架构下的家庭是社会之镜像缩影,而社会本身,也是围绕着对抗性的空隙建构而成。正是在这种扮演中,崇高物才得以获得崇高性。比如,“日本人具有日本民族性”。当一个人这样说的时候,他就已经将人,划分为两类:具有日本民族性的人,和不具有日本民族性的人。但是民族性这种崇高之物,来自何处?是先有了民族性,才定义了日本民族?还是先有了日本人,后有了日本民族?答案不言而喻。人们在互相欺骗的过程中,基于假定相信的主体,一些真实之物,已经产生:不是先有了空洞,才有了漩涡,而是水流形成漩涡后,空洞才得以显形。民族性这种崇高物,正是这种空洞一样的东西。
人们所追求的“真实之物”,在扮演、假装的过程中,早已通过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体现出来----“我从来不觉得,我身上具有什么民族性,但在外国人面前,我会不由自主,尝试把中国人和外国人加以区分(文化、习俗、传承等等)。”在这看似相互欺骗的过程中,一些真实之物早已回溯性地产生。真实之物不是崇高客体,不是经济、血脉、民族性等等。而是这一形式带来的效果本身,通过维持“中国人”这一形式,这样的效果产生了:仿佛在这背后维系形式的,是某些更高层面的情感。而社会中各种“真实”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尽力扮演好符号网络所给予他的社会角色,正是在这个端点上,在伪造某个形式的过程中,反而产生了背后有某种支撑物的幻觉。
所以人们追求的真实,本身是空洞无物且虚假的某种崇高。但是,在人们争相追求某物的过程中(名利钱权色),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真实之物”也就这样被回溯性构建了。所以“真实”,既存在也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