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读这篇教学反思时,突然记起上次读您的同类反思还是两年前的寒假。时隔两年再次读您的教学反思,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教育视角。那一篇,您是一线教师,关注着孩子的习惯培养;这一篇,您身兼中层管理者和教师双重身份,关注着孩子的思维发展,体现出不同的岗位角色有着不同的教育重点。
两年中,您进步很大,由老师推荐成为幼儿园的保教主任,不论管理还是教学,凡事都认真细致,很好的推动了保教质量。
最让人感动的事是,每天接园时,不论寒暑,总站在楼门口提醒家长和孩子要大手拉小手,要系好衣扣再走等等。赢得了家长们赞许的目光和孩子们甜甜的“再见”声!
做为幼儿园的保教主任,您勇于担当,主动工作,全力把好幼儿园的安全、保育、家园等工作。并且各项都做的细致入微,亲力亲为,给老师们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我无数次为您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而感动。
忘不了刚走上管理岗的您,那股踌躇满志、全力以赴的做好本职工作的韧劲。但由于经验不足,有些未曾涉猎的领域,让您又有点诚惶诚恐。
然而默默无闻的您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理顺了许多陌生的事务,现在已经游刃有余。这其中的秘密就是您能跳出原有岗位的定势思维,用一种开阔的思路统筹兼顾好主管工作。
您在活动中,以小熊让路做对比,让孩子们通过观图、想象,感受伙伴们独特的处人方式。老师不定式自己的教育思维,以开阔的教育视野引领孩子们看问题要跳出自己的原有思维。并很好地渗透教育目的——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互相谦让,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同时告诉幼儿,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告诉大人,寻求帮助。另一方面也告诉幼儿,有时行动比批评更有效,谦让是互相的。
我们一起分享张主任的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小熊让路》活动反思
张 燕
生活中总有一些现象,成为我们思维的定势,这些也常常局限我们的思维和想象。比如:看到一个长满皱纹的妇人,第一反应,这是一位老奶奶,但如果出现一位比这位妇人皱纹更多、身子更佝偻的妇人呢?或许第一位老妇人是女儿、第二位是妈妈呢?也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再比如,我们看到狼,总是认为他是凶残的,是一个坏人的形象、但实际上,狼不屈不挠,从不妥协,勇敢,顽强,智慧,强硬、团队精神强。像今天的课堂上,当小熊出现时,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动画片中熊大熊二的憨态可爱;当我再一次描述:“小熊在路上走时,碰见小兔,会发生什么事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答:“小熊会给小兔让路。”碰见小羊呢?碰见小猴呢?碰见狮子呢?答案几乎是统一的,即使我反复提醒要注意小熊的表情(横眉立目,一幅生气的、盛气凌人的表情)、小兔、小羊、小猴的表情(一幅惊恐万分、瑟瑟发抖的样子),但也无济于事。看来孩子们都是很善良、懂礼谦让的。在看图猜测故事的环节中,孩子们就是以这样一种固有的经验来猜测,没有跳出常规的剧情设定。
而当我再次细致地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表情、讲述完第一幅图后,孩子们一下子豁然开朗,后面小熊与小羊的故事情节、小熊与小猴的故事情节,都能顺畅地猜测讲述,而当小熊遇见大狮子时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又陷入了思维定势。因为前面三个小情节都是小熊仗着自己身体高大强壮,让其它小动物给它让路,而碰见比小熊更加高大强壮的狮子,孩子们的定势思维就是狮子也会以大欺小,让小熊给它让路。但故事峰回路转:狮子并没有以大欺小让小熊给它让路。反而是它主动给小熊让路,以礼让的方式教育小熊,让小熊学会谦让他人。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教育幼儿互相谦让,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同时告诉幼儿,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告诉大人,寻求帮助。另一方面也告诉幼儿,有时行动比批评更有效,谦让是互相的。
那么,回到原点,为什么幼儿在猜测故事的过程中,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猜出的答案总在意料之中?就这节活动来看,我觉得的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图不细。幼儿只关注到了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可能也关注到了主要人物的动作,但对于细微的表情却没有关注到,或者说关注到了,但不清楚这种表情所代表的含义;二是提问、设问不够精准,关键词把握的不准,给幼儿的提示不够。如果在初观图时,就引导幼儿关注人物的表情动作,并根据表情动作想象故事情节及人物语言,是不是更加顺利一些呢?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也就少了那么一些故事的趣味性了。正是因为不按常理出牌的故事情节,才让故事猜测更有趣,也让幼儿在猜测的过程中,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我的心语:
在本教学反思中,老师打破了常有的只说好处,不自我剖析,或者提出了问题不进行深入思考,做好解决。
撰写教学反思就要把捕捉到的教育契机当成一种生成,以独特的思路去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再进行有效改进。相信在这样的反思中,每一位老师写教学反思时就会找到新的突破口,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