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产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陷入“营销近视症”,只顾说自己的产品如何“好”,不顾消费者是否喜欢你所谓的“好”。
记住,产品的优点不是卖点,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点才是卖点。
在介绍产品的时候,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寻找产品的特点。具体的操作,可以使用“手段--目的链模型”来提炼产品卖点。
手段目的链模型,由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提出的。用在营销中,是指顾客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价值才购买。这个价值的具体化就是好处、利益。
也就是说,消费者不是为了产品而购买产品,是为了解决问题,得到好处,才购买产品。因此,价值、好处是目的,产品属性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在提炼产品卖点的时候,要从消费者的目的出发,从产品的属性去寻找,产品的哪些特征能帮助消费者实现目的。
归纳产品的属性(手段)
属性是产品本身固有性质的集合,比如产品的构造、大小、形状、颜色、材料等,这些属性元素集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
但是我们在提炼卖点的时候,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产品属性都找出来,我们只找有用的。一般来说,从两个方向去寻找:功能、情感。
功能是产品的作用。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基本的功能,帮助消费者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手机的基本功能是通话,那么哪些产品属性有助于通话功能呢?把这些属性你找出来。
随着竞争多样化,产品除了基本功能外,还会有很多附带的功能。很多时候,我们买一个产品,往往是因为它的附带功能。
比如,手机的基本功能属性是通话和上网,附带功能属性是照相、打游戏、购物、扫码、导航等等。
从功能的角度去归纳产品的属性,是从有形的物质层面去发现产品特征。比如CPU的内存大,打游戏顺畅;原装进口光学镜头,拍照清晰。
情感是产品的某些属性,给消费者带去的情感体验。漂亮的产品包装,会让消费者心情愉悦,或是引发消费者的某种情感。走入一家店铺,不同的装修风格,引发消费者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引发情感的产品属性,除了有形的物质,还有无形的故事、文化等。比如产地,创始人的传奇故事,设计理念等,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产品的无形属性。
通过功能作用和情感体验,尽可能地把产品相关的优点罗列出来,作为卖点的备选库。
深挖消费者的需求(目的)
产品的属性是手段,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实现他的目的;消费者的目的是获得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获得某种利益、好处,也就是能够满足他的某种需求。
消费者在购买一个产品的时候,他的基本需求由产品的基本功能来实现,比如买羽绒服的基本需求是御寒保暖。然而所有品牌的羽绒服都能满足这个需求,你若是以此为卖点,肯定打动不了消费者。
因此,还要继续深挖消费者的其他需求。消费者在购买羽绒服的时候,除了基本的保暖外,还会在乎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鸭绒还是鹅绒,羽绒干不干净,面料是否柔软,款式是否流行,穿在身上是否有档次。
由此可见,即使面对同一个产品,不同的消费者也会有很多不同的需求,我们要把消费者尽可能的需求都挖掘出来。在挖掘消费者需求的时候,也是有章可循的,常见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消费者对任何一个产品的需求,几乎都在这个5个层次中,保暖是生理需求,羽绒干净是安全需求,款式流行是社会需求。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指引,把消费者对产品的尽可能需求挖掘出来,为下一步的提炼产品卖点做好准备。
提炼产品的卖点
前两步罗列了产品的许多优点,挖掘了消费者的许多需求。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了,把产品的优点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就成了产品的卖点。
有些属性特征很棒,但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能舍弃不用;有些需求很明显,但你的产品属性满足不了,对于你来说就是伪需求,只能放弃幻想。
产品属性是手段,消费者需求是目的,所以,要以目的为导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既可以先找消费者需求,也可以先找产品的属性优点,但终究是以需求为中心。
手段--目的链模型,其实就是要我们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不要沉溺在产品中。道理很简单,但做好不容易。
(所有的地方都叫“范一田”,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