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左右,天空灰暗了下来。看起来又是一个下雨的天气。小G上班的办公室里开始躁动。距离下班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没有人想淋着大雨回家。
Z的咳嗽声在办公室再次想起,她从上周就开始出现一些症状了,一周过去了,似乎还没有十分减缓。然而作为主管,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协调。同时,她还要照顾家里两个孩子,女儿刚刚从幼儿园毕业上小学,儿子两三岁还没有上学。只听她在门外给家里爷爷奶奶打电话,说,今天先把孩子接回来吧,一会儿要下大雨。“Z姐,帮我签个字吧”,F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她是公司的财务,每天大头忙于经费收支,小头服务于同事们的生活琐事。“咳咳咳……”,不知何时,Z已经回到了她的位子上。“Z姐,要不你先回去吧,天气预报说有冰雹,你这还没好,别又淋雨加重了”。“没事,我一会儿下班走”。
小J、小Y和小G是办公室里同一批入职的员工,也是资历最浅的年轻人。但自从实习的时候认识,她们的缘分或许就已注定,入职的同时她们也成为了室友。三人群记录和倾听着她们每天的喜怒哀乐。这不,听说外面要下大雨,她们开始在群里七嘴八舌。“待会儿可能要下大雨,我要回去点外卖。有没有人要跟我一起?”小J问到。小G想留在学校食堂吃饭,经济实惠。但最近持续不断的雨水也让她颇有感慨,““从今年这频繁下雨的迹象来看,估计这冬天是要来的早一些了。”“天气预报说有冰雹,这也太夸张了”,作为南方人的小G难以想象还穿着短袖的她要遭遇一场冰雹。“吃饭的话,我是雷打不动要去食堂的。”她的最后一句话回应着小J。小G滑出聊天界面,刷新着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却让她感到迷惑。预警信息里确实写着冰雹,但逐小时预报里却还挂着太阳和月亮,没有下雨的迹象。总之,她已打定主意,把晚饭解决再回去。一直没有空闲的小Y此时终于来应答她的室友们了。“我跟你回去”,她指的是小J。
互动之间,时钟慢慢移动到6:00。此时只听窗外传来难以形容的噪声。“下大了”,小Y说到。“雨7点左右停”。小J将她查到的预报消息分享在群里。“那我点外卖吃完了再回去吧,否则在这里浪费时间,还有1个小时呢”,小Y接着说到。小G也不想默默等待1个小时,她走出办公室,想去走廊的窗口看看外面的真实情况。有人打伞,但看得出来雨并不大。她返回办公室,打算告知她的室友们。不过,等她回来,她的室友们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她们也正准备离开了。她在群里回应了大家,随即收拾起来,和室友兵分两路。
来到食堂,小G首先来到快餐窗口,心想如果有想吃的那就可以快速吃完,快速回家。然而事与愿违,小G对着那些可以立刻吃到的菜品毫无食欲。重复重复重复,这种重复在过去的日子里已经发生了接近一年了,曾经认为合乎口味的食物现在连扫视一眼就知道胃已经不接受了。小G去到二层,游走一圈选择了必须等待的麻辣拌窗口。她心里不是完全轻松的,她担心等待的时间或许就可能让她赶上那场不知多恶劣的大雨。暑期过后,小G第一次来吃麻辣拌,她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时不时抬头望向窗外,然而,反光玻璃让她从中看到了映照其中的食客们,却一点儿都看不见外面的景象,除了依稀的黑暗。
吃完饭的小G快步走到楼下,却意外发现,外面的雨更小了,甚至连雨伞都不用撑了。小G淡定的走向图书馆。她沉重的肩上压着三本书和一本电脑,如果今天不把这些书还过去,就意味着她得背着它们回家然后又从家背过来,因此即使下着大雨,她也决心要去图书馆卸下它们。
走在回家的路上,小G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她忽然想起了几个月前一次类似的经历。同样是即将大雨的天气,同样是下班的时间,小J、小Y为了避雨选择打车回家,而小G坚持吃饭、坐公交。最后是双方都很平安的回家了,小J、小Y没下车,雨就宣告结束了;而小G则赶在之后,已经没有顾虑了。那一天,小G想到一个词,叫“以静制动”。
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引起的信念(B)。小G和其他人面对同一事件表现出不同反应的原因除了一些隐性的、难以觉察的内部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她们对待“下雨”这种天气的态度,她的室友小J、小Y似乎表现出强大的规避反应,她们每一次都希望使用最有效率的办法尽可能快的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而小G虽然也有担心,但却仍然选择按部就班,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至于雨水,它是外界因素,你无法改变它,因此不如接纳它。有时候,大雨之后才有见到彩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