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说过:“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其实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一个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
弱者盲目合群,结果失去自我;
强者相互搭桥,方能彼此成就;
智者善于独处,自然内心丰盈。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规避生活中的各种无效社交,享受独处生活。
2012年,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上台领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拿到国际建筑奖项,它的分量,等同于“诺贝尔”和“奥斯卡”。
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王澍思考了一下,回答说: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小时候我因为孤独,爱上了画画,对建筑有了一种懵懂概念。
毕业后因为独处,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很多设计灵感都源于那个时期。”
小时候,王澍没什么朋友,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渐渐喜欢上了绘画。
大学的时候,他是图书馆最孤独的守望者,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学所有学业。
毕业以后,他只潜心建筑研究,从不参加商业项目。
他身边从事建筑的朋友,都已经成了巨富,住上了豪宅,开上了豪车。
唯独他每天依然待在工地,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闲暇时间就喝茶、读书。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过得非常孤独,才华与能力得不到认可。
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他却说:“我要一个人默默前行,看看能够走多远。”
就是因为这一段孤独的奋斗,让他不被物欲所困,独立又清醒地活着,最终站上了现代建筑学的巅峰。
《心是孤独的猎手》里说道:“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
一个人只有忍受得了极致的孤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智者,都善于独处,在自己的世界里清醒而明白地活着。
白落梅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写道: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一个生命达到很高层次的人,首先懂得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无人问津时,享受独处,在孤独中寻找力量,不断前行;
人群簇拥时,成就别人,善待别人,其实也是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