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敬是齐国人,汉高祖五年的时候,他要到陇西去卫戍边防路过洛阳,刚好刘邦在洛阳。刘敬就请求见天子,但是身上穿的衣服十分寒酸,有人对他说你这是去见天子,还是要注意一下形象的好。就给他提供了上等丝绸的衣服,但是刘敬不接受,他表示我穿着什么衣服来的,就穿着什么衣服去见天子,我绝对不会换衣服的。这体现了刘敬的个性,他是要和刘邦讨论天下大事。刘邦召娄敬进宫来见自己,并给他饭吃,听他讨论天下大事。
娄敬说您定都洛阳,是要和周朝比一下兴隆吗?刘邦说是的。娄敬分析道您夺得天下和周朝是不同的,周朝实行的是德政,且经过了十几代人的积累,因此四海归心传承了八百年。君主德行高则天下归心,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天下太平。后来周王氏堕落了,立刻就被戎狄灭亡了,东周就再也没有真正做过天子,而是一直依靠强大的诸侯苟延残喘。因为洛阳这个地方没有天险可守,一旦有变会陷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所以并不适合建都于此。况且天下纷乱多年,和周朝的天下太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刘邦问那你看应该在哪儿建都呢?娄敬说你应给进入函谷关,在原来的秦地建都,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有黄河环绕,有高山覆盖,四周皆有险可守,且土地肥沃,形势险要,简直就是天府之国。您应该进入函谷关,在秦地建都,这样就算是东方地区发生变故,也可以用这里做为根据地和基业。我认为和别人搏斗,一定要扼住他的喉咙,击打他的后背才能获得胜利。如果陛下进入秦地建都,就相当于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他的后背。
刘邦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大多数是东方诸国的人,因此他们都反对在秦地建都。他们说周朝建都洛阳兴盛了几百年,而秦朝在秦地建都只传了二世就灭亡了,您看这就说明不能在秦地建都。刘邦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外出的留候张良回来了,他进一步阐述了定都秦地的好处,于是刘邦下了决心,当天就带上东西到关中建都。
刘邦说本来定都的主意是娄敬出的,他的功劳最大,娄就是刘呀!以后娄敬就不要叫娄敬了,改叫刘敬吧,并封刘敬为奉春君。
后来韩王信背叛了刘邦,联合匈奴人来犯,刘邦就带领二十万部队出发抵御匈奴。为了探明匈奴的虚实,刘邦派了十几名使者去刺探情报。匈奴人将自己的精兵强将都藏了起来,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在营里面,因此这些人都回来告诉刘邦可以进兵一鼓作气击败匈奴。刘邦还是不太放心,他让刘敬也去匈奴大营打探,刘敬到了匈奴大营之后和其他人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他回来后对刘邦说,我听说两国交战的时候都会显示自己的优势,可匈奴现在只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弱残兵,我认为这是他们布下的陷阱,他们一定是把精兵藏了起来,准备对我们发动突袭。刘邦当时刚刚打了几个胜仗心气正旺,根本听不进去刘敬的话,他大骂刘敬是个懦夫,让人把刘敬抓了起来关在广武县,说等自己消灭了匈奴之后回来就杀了刘敬。
刘敬的预测说对了,刘邦经历了白鹿之围,差点丢掉了性命。经历了七天七夜的围困之后,靠了陈平的计谋才脱离了险境。回到广武县以后,刘邦释放了刘敬,并把所有催促进军的人都杀了,封刘敬为关内侯。
刘邦回到长安后,匈奴经常骚扰边境,刘邦苦于没有制约匈奴的办法,就问刘敬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刘敬说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定,士兵们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已经疲惫不堪了,这个时候对匈奴不能采取武力,而应该采取和亲的政策,这样匈奴的君主就是您的外甥,他该怎么和您对抗呢?只是我害怕您下不了决心,心疼公主而不能下决心。刘邦便去和吕后商量,吕后坚决不同意,最后只好选了一个宫女冒充大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单于。刘敬担任和亲使者出使匈奴,回来以后对刘邦说匈奴距离关中很近,关中一代土地肥沃,但是人口不多,应该把原来东方六国的人迁移到关中来充实人口,这样第一个好处是可以防备匈奴的侵犯,另外也可以防止东方六国的人叛乱稳定统治一举两得。刘邦认为刘敬说的很有道理,就把十几万人口迁到了关中,充实了关中,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学识渊博,长于文章而被秦二世招进朝廷担任博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胡亥召集博士们问他们的看法,大家都说陈胜吴广是犯上作乱,要立刻派兵去讨伐。秦二世胡亥很不高兴,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发现了问题所在。他有上前去对胡亥说:“这些儒生说的不对,秦统一天下以来国泰民安,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法律严明令行禁止,况且现在天子十分贤明,怎么会有人造反呢,那不过是一些盗贼罢了,郡官们正在追捕他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胡亥对叔孙通的回答非常满意,他把所有回答造反的人都抓起来问罪,回答是盗贼的人也都被罢免了官职。对于叔孙通则另眼看待,胡亥赏赐了他二十匹布和一身衣服。
叔孙通接受了赏赐之后,迅速逃出了皇宫,大家看他出来,便凑到他身边问道你有得到了什么好处呀?叔孙通说哪里有什么好处呀!我几乎就遭到毒手了,有命出来已经是万幸了。叔孙通离开咸阳之后,先是到了薛县投靠了项梁,后来项梁战死,他又跟随楚怀王,项羽掌权后跟随项羽,最后跟随在沛公刘邦的身边。
开始的时候,叔孙通总是一身儒生的打扮,这让刘邦这个粗人十分讨厌。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便换上了短棉袄,这件棉袄还是按照楚地的习俗裁制的,刘邦看到了之后非常高兴,因此对于叔孙通又开始另眼相看了。
当初叔孙通投靠刘邦的时候,身边有一百多个儒生跟随,但是叔孙通从来不向刘邦推荐他们,而是推荐一些好勇斗狠的勇士给刘邦,这些儒生认为叔孙通很不够意思,就经常在人前人后说叔孙通的坏话。叔孙通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天子需要的是能征惯战的勇士,推荐你们的话,你们没有办法做这些事,反而会让天子轻视。但是天下安定下来以后,就是我们儒生天下了,要有耐心才行。
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叔孙通和儒生们的机会来了,他带领儒生们为刘邦制定礼仪的标准,规范群臣的行为,编制了一整套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并组织儒生们扮成百官,模拟朝会的状态,刘邦非常满意。有几个儒生不愿意和叔孙通一起混,就说道您先后跟随了十几个主人,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你就急着去搞礼仪,这是舍本逐末,不是做事的根本,只不过是你个人趋炎附势,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吧!对此叔孙通不屑一顾,说这几个儒生不通世故,不足以为谋。
刘邦看了叔孙通搞的这套礼仪标准之后,感慨万千不禁说道:“我现在才知道了做天子的好处,这都是叔孙通的功劳呀!”叔孙通借此机会向刘邦进言说儒生们都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应该给予表彰和褒奖,于是刘邦就给这些儒生都加封了官职。儒生们都说我们能位极人臣都是靠了叔孙通的帮助呀!叔孙通真是大圣人呀!通晓事物变化的规律。
后来刘邦想废长立幼,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坚决反对,并列举出了周幽王和胡亥的例子,并说如果皇帝一意孤行的话,他就撞死在大殿上。刘邦说先生您还是不要那么做了,后来张良又让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辅佐孝惠帝,刘邦就彻底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