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风云:本土与国际评级,企业该信谁?

出海浪潮与评级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愈发稳健且迅速,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 1922 亿美元,同比增长 8.4%,连续两年增长超过 8% ,位列全球排名的第三位;中国的 3.4 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约 5.2 万家,中国直接投资境外企业员工总数达 502.1 万人。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仍是出海主力军,占比 40%,同时,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出海目的地方面,东南亚成为超 76% 企业的首选,此外,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也吸引着众多中国企业的目光 。

在这股出海热潮中,评级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评级机构就像是企业的 “信用名片”,其给出的评级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融资成本、合作伙伴选择以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比如,在融资方面,高评级的企业往往能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海外金融机构的贷款;在寻找合作伙伴时,良好的评级能增加企业的可信度,吸引更多优质的海外供应商、经销商。

然而,当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求发展时,一个问题摆在了面前:是更应看重本土评级机构的评价,还是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这一问题涉及到不同评级机构的评价标准、影响力范围以及对企业实际发展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国际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与特点

国际评级机构的全球地位

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大棋盘上,标普、穆迪、惠誉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无疑占据着最为关键的位置,堪称 “金融市场看门人”。它们的评级结果就像金融市场的 “晴雨表”,深刻影响着全球资金的流向。

以穆迪为例,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业务网络,覆盖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债券等领域。据统计,全球超过 80% 的国际债券发行都依赖于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这意味着,一旦穆迪对某企业或债券的评级发生变化,将迅速引发全球投资者的关注和行动。同样,标普和惠誉在全球金融市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评级结果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

对于中国出海企业而言,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更是在海外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海外融资时,企业的评级直接关系到融资成本。高评级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从而降低融资成本;而低评级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较高的融资门槛和利率。在市场准入方面,一些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评级有着明确要求,只有达到一定评级标准的企业才能进入该市场开展业务。

优势剖析

国际评级机构的优势十分显著。首先,其国际认可度极高。由于长期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深耕,标普、穆迪、惠誉等机构的评级结果在国际投资者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这种认可度使得企业获得高评级后,能更容易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目光,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其次,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估方法成熟。它们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以惠誉为例,其在评估企业时,会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策略、行业前景、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因素。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和专业的判断,给出相对准确的评级结果。

再者,国际评级机构的全球市场覆盖也是一大优势。它们在全球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和研究团队,能够及时获取全球不同地区的市场信息和企业动态。这使得它们对企业的评估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能够从全球视角看待企业的发展和风险。

荣盛石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荣盛石化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提升财务状况,荣盛石化获得了 MSCI 评级的提升。这一提升不仅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荣盛石化的信心,还为其海外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评级提升后,荣盛石化成功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海外市场的份额。

局限性探讨

然而,国际评级机构并非完美无缺,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文化差异便是其中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而国际评级机构往往以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基础进行评估。这可能导致它们在评估中国企业时,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逻辑,从而产生偏差。

地缘政治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有时会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一些西方国家可能会利用评级机构,通过下调其他国家企业的评级,来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这种情况在主权信用评级中尤为明显,某些国际评级机构会根据西方国家的利益需求,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进行不合理的下调,进而影响这些国家企业的国际评级。

此外,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的了解相对不足。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和竞争格局。国际评级机构可能由于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在评估中国企业时,无法准确衡量企业的真实价值和发展潜力。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在评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时,由于不了解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独特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可能会低估这些企业的价值。

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与价值

本土评级机构的成长

本土评级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崛起,它们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而成长。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开始起步,最初主要是为国内债券发行提供评级服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融资需求日益多样化,本土评级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土评级机构在国内市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以中诚信国际为例,自 1992 年成立以来,它一直活跃于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参与了众多国内企业的评级工作,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特点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中诚信国际建立了涵盖大量中国企业财务数据、经营状况、行业动态等信息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成为其准确评估中国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联合资信等本土评级机构也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评级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独特价值体现

本土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有着深入的理解,这是其独特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们更能贴合中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背景来解读企业的发展和风险。在中国,政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土评级机构熟悉国内政策的导向和变化,能够准确评估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在文化背景方面,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往往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土评级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体现,从而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

中诚信国际发布的全球人民币信用评级序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序列是首个以人民币偿债为基准的全球评级序列,它充分考虑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和产业链格局中的发展潜力以及财务可持续性。在评估中资企业时,着重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的产业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这一评级序列的发布,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融资和发展提供了更贴合实际的信用参考,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合理的估值和融资条件。

面临的挑战

然而,本土评级机构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与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相比,本土评级机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国际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更倾向于参考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这使得本土评级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

国际市场经验的不足也是本土评级机构面临的问题之一。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本土评级机构在应对这些差异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对能力。在评估海外企业或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评级时,可能会因为对当地市场的不熟悉而出现评估偏差。

此外,本土评级机构在技术方法的国际化方面也有待提升。虽然本土评级机构在国内市场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但在国际市场上,需要与国际通行的评级标准和方法接轨。目前,一些本土评级机构的评估方法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战略角度

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评级机构的选择应紧密结合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

对于全球化布局程度较高、追求国际领先品牌定位的企业来说,国际评级机构的高评级至关重要。华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华为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华为高度重视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华为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良好的企业治理,获得了国际评级机构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提升了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和信誉度,还为其与全球各国的运营商、企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华为能够获得众多国际项目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通信市场的领先地位。

而对于一些以区域市场为重点,注重与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出海企业,本土评级机构的评价可能更具参考价值。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国内的供应商、合作伙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本土评级机构能够更好地评估企业在国内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价值。一些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在拓展周边国家市场时,更关注本土评级机构的评价。本土评级机构能够从国内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评估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成本优势等因素,为企业提供更贴合实际的评级。这有助于企业在区域市场中更好地展示自身的优势,吸引当地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实现区域市场的深耕和发展。

企业的应对策略

综合考量,灵活运用

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来说,在评级机构的选择上,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应综合考虑自身需求、目标市场、业务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灵活做出决策。

当企业在海外进行大规模融资时,国际评级机构的高评级能为企业打开融资大门,降低融资成本,此时国际评级机构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忽视本土评级机构。本土评级机构对企业在国内的业务根基、产业链优势等方面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其评级结果也能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企业可以将两者的评级结果相结合,全面展示自身的信用状况和发展潜力。

在进入不同海外市场时,企业也应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来选择评级机构。如前文所述,在欧美市场,国际评级机构认可度高;而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企业可同时考虑国际和当地本土评级机构。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选择。对于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如中医药产业,本土评级机构可能更能理解其独特的价值和发展模式,给予更合理的评级;而对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业务,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则更具影响力。

提升自身实力,主动沟通

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评级,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自身实力。在 ESG 实践方面,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保障、社区发展等。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将 ESG 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企业在 ESG 方面的良好表现能够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评级。

在公司治理方面,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够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有助于获得更高的评级。

除了提升自身实力,企业还应主动与评级机构进行沟通。及时、准确地向评级机构传达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成果、风险管理措施等信息,帮助评级机构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评级。企业可以定期与评级机构举行沟通会议,解答评级机构的疑问,反馈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积极的沟通,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级机构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争取更合理的评级结果。

总结与展望

中国企业出海征程中,本土和国际评级机构犹如企业的左右臂膀,各自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国际评级机构凭借其在全球金融市场深厚的影响力、成熟的评估体系以及广泛的市场覆盖,为企业在国际融资、拓展欧美等成熟市场方面提供了关键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则基于对中国企业的深入理解、对国内政策和文化背景的精准把握,在企业国内融资、深耕新兴市场以及与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未来,评级机构的发展有望迎来新的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本土评级机构有望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崭露头角,通过提升国际话语权、积累国际市场经验、优化技术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出海企业。国际评级机构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市场和企业的研究,减少文化差异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提供更客观、准确的评级。

对于中国出海企业而言,未来的前景依然广阔。在选择评级机构时,企业应秉持理性、全面的态度,充分发挥本土和国际评级机构的优势,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评级机构的沟通合作,中国出海企业定能在全球市场的浪潮中稳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