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和谐,其实是一场相互成全。
《道德经》有言:善行,无辙迹。真正让人舒服的人,都懂得不动声色地释放自己的善良,给予他人恰到好处的成全。
成全他人的利益。稻盛和夫说:利他,则自利。摒弃自私自利的心理,成全别人的利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在佛教故事中,有一种共命鸟。这种鸟只有一个身子,却有两个头。有一天,其中一个头在吃美果,另一个头则想饮清泉。清泉离美果的距离较远,而吃美果的头又只顾自己,不肯满足对方的要求。于是想喝清水的头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在心里计划:“好吧,你吃美果却不让我喝清水,那么我就吃有毒的果子。”结果共命鸟中毒身亡,两个头同归于尽了。其实,如果那只鸟的一个头能够先让另一只喝到水,再去吃美果,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可惜,一心为己不愿照顾他人需求的它,最后落得此般结局。人有时候和这两只鸟一样,既不愿意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点损失,又不愿成全别人。所以到头来自己也是一无所获。自利则生,利他则久。为人处世,永远只想着自己,往往会带来人我两输的结果。遇事替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不只会造福他人,自己也会受益无穷。
成全他人的体面。哈佛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表明:人们总是会在发现和纠正别人的错误中获得心理愉悦,他们渴望指出别人的错误。但往往忽略了一点: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不愿意被人发现并指出自己的错误和缺陷。与人相处,在别人出现错误或是发生尴尬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巴,不把事情点破,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后母的心》,文中把她和继母相处的一些细节与心情描写得入木三分。她的继母孙用蕃无意读到后,颇为感动。认为这篇文章是特地为她而写的,一有亲友到家里来,她就把这篇文章的大意说给大家听。尤其喜欢把这件事念叨给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听。实际上,张爱玲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并没有讨好继母之意。张志沂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维护孙用蕃的颜面,不让她难堪,每次都随声附和,从来不直接说破。
看透是智慧,不说是情商。真正高情商的人,永远懂得照顾他人的自尊心。适时缄口,明知不问,看穿不言,为人留一份体面。
成全他人的善意。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长辈在亲人群里发了一则养生小视频。提醒大家按照视频里说的做,肯定会对身体有好处。这位长辈转发的初衷,无非是想表达对亲人的关切。但是一位亲戚却在收到没多久,就在下面一本正经地回复:“这条消息是假的,早就有人辟谣了,以后不要再发这种东西了。”一番话,弄得那位长辈尴尬不已,之后在群里连话也不怎么说了。当善意被浇了凉水,被误解的好心便会收回。尊重他人好意,感恩他人善举,才能邂逅美好,收获温暖。古时候,有位歌舞伎大师,名叫勘迷。
一次,他在上台演出前,故意将鞋带散开。正要上场时,有人提醒他说:“您的鞋带松了。”勘迷大师马上微笑着向对方致以谢意,并蹲下来系好了鞋带。快到舞台入口处时,他又蹲下来把刚系好的鞋带再次弄松。有人不解,问他:“您何必多此一举?刚刚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那个人这是演戏的需要呢?”勘迷大师微笑着说:“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善意提醒,是件快乐的事。”接受并享受别人的善意,然后在适时的时候给予回应,这是一种美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当别人向你表达善意时,说明他正在关心你。以感恩之心去接受,去感激,才能不让人寒心,使善意持续传递。
成全他人的幸福。作家卢思浩说:“一个人没修养的标志之一,是去别人的生活里指手画脚,轻易去影响别人的好心情,打扰别人的小幸福。”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必去吹灭别人的灯。因为很多时候,你随意的一句话,就足以毁掉别人来之不易的快乐。知乎博主金喜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载着妻子外出郊游,正好有位朋友要去郊区拜访一个亲戚,便顺道一起。一路上,窗外美丽的风景让妻子心情非常愉悦,一路说说笑笑,很是满足地沉浸于这难得的轻松与快乐。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一列迎亲的车队,十分豪华气派。妻子眉开眼笑地说今天运气真好,出来还沾上喜气了。结果刚一说完,朋友马上来了句:“哎,你看看人家结婚多气派,你当初结婚的时候我记得才只有四辆车。”妻子的好心情一下子被这句话给破坏了,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情感专家朱敬说:“在你眼中看的可能是一种苦难,在别人的眼中,也许正是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感知,都有自我的诠释,每个人心里对于幸福的追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必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的人生。走好自己的路,守好自己的嘴,不打扰他人的幸福,也是一种高级的善良。人与人之间,是一场相互成全。你为我搭台,我给你让路,你让我心里舒服,我也不会给你添堵。长久的感情,正是在这种相互成全、彼此成就的良性循环中建立起来的。
你对他人所有的成全,最终都反哺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