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共同问题
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原始时代的洞穴人、游牧民族、埃及的农民、腓尼基的商人、罗马的士兵、中世纪的僧侣、日本的武士、现代的职员和工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人类历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个问题一成不变,但对于其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人可以通过信拜动物、祭人或军事掠夺、奢侈享受、清教徒式的节制、狂热的工作、艺术活动和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对上帝和他人的爱情做出自己的回答。可以说,人类历史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但不是无边沿的,撇开其中微小的、非本质的区别,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对这一问题所能做出的回答是有限的。
个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一定程度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也即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程度)
一、母亲与自然
在婴儿时期,母亲的存在使孤独感得到缓和,而处在孩提时代,则是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难道没有童年时期伙伴的因素存在吗?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这一时期应当是游戏的时期,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自我的意识也随之发展)
二、纵欲
人越是脱离原始的纽带,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想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如果是集体纵欲,参与者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性的体验常常和这种纵欲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效果是参与者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会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必须重复这一仪式。
而在非集体纵欲时代,酒和毒品是一些人所选择的方式,但不同于集体活动,这些人受到良心的谴责的痛苦。一方面,他们通过酗酒和吸毒去克服孤独感,但在纵欲之后他们的孤独感却加剧了,所以不得不更频繁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性纵欲是一种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并能达到部分效果,但实际上并无多大区别,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通过纵欲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1.方式强烈,甚至激烈;2.需要整个人全身心地投入;3.需要不断重复。
三、同一化
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在一个低级社会中,往往是由血缘关系相近或生活在一起的人组成。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变成了一个政治体、一个国家或一个教派。在这种结合中,参与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专政的国家形式需要用威胁和恐怖手段去制造同一状态,而民主政权里还存在抵制这种同一性的可能性。
事实上人们多半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地选择同一的方式,且大多数人并不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意愿行事,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思考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甚至恰好证明观点的正确。以至于他们尚存的、希望自己有个性的要求则通过微不足道的东西得到满足。
这种倾向与“平等”概念的发展有关。在宗教中,平等意味着人的本质相同,也意味着尊重人与人的区别,每个人都是自成一体的宇宙;在西方启蒙运动中,平等是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从这一点上看,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发展个性;社会主义思想家眼中,平等意味着消除剥削和人使用人。
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平等”是指机器——意味着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这是抽象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样的工作、追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样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模式。
同一化的特点,既不强烈也不激烈,而是按照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地进行;要求参与者运用脑子而不是躯体;具有持久性,往往在三四岁就被引进一个模式,甚至人的最后一项重大社会活动——葬礼,也符合这一模式。
(补充:在平等的概念中,弗洛姆还辩证的分析了妇女平等运动这一社会进步标志的成就。他并不反对男女平等,但认为不应该让男女平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遮住大众的眼目。例如,现代社会鼓吹实现非个性化的平等理想,性别的差异消失了,而仅仅是作为社会需要的“人——原子”,就如同规格化产品,服从命令,发挥作用,并称之为“平等”)
(本节是弗洛姆关于人类对消解孤独感的回答方式的论述,包含纵欲、统一化、创造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