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文中介绍的英语学习的方法和顺序是我自己总结的,适合我的方法和顺序。不一定适合每一位读者,请读者自行参考。
理论依据:
一个父母都是中国人的中国小孩儿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在20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这个中国小孩儿是怎么学会汉语的呢?
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听汉语,爸爸说汉语、妈妈说汉语、宝宝身边的人也都说汉语。这个宝宝每天听的汉语没有简单级、入门级、初级、中级、高级、托福、雅思、GRE的区分,反正家里人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就是了。小宝宝是不是认真听、是不是一直都在认真听,我们无法考证。爸爸、妈妈和宝宝身边的人每天说的内容都是随意的,应该不会有哪个爸爸或妈妈对自己的宝宝说:“宝宝要注意了,爸爸妈妈说一个四六级的成语,这个特别难,要认真听,以后考试能用到。”我想这样的对话应该不会在这个宝宝的家庭中出现。就在这样随意的话语中,宝宝听了大约六七八个月后,就能开始说简单的一个字的音了,比如:妈、爸等,不过宝宝的发音只能是身边的人能听懂,其他外人可能听不出这个宝宝嘴里发的是什么音。
不管发音如何,这个时候宝宝可以和家里人交流了,但仅仅限于一个音的交流。为了让宝宝的发音更清楚一些,家长们开始一遍又一遍的教宝宝发宝宝会发的那几个单字的音。宝宝呢?还是每天得听,同时多了一项模仿的任务,要模仿爸爸妈妈的发音,尽可能做到准确,这样爸爸妈妈们会给宝宝一个甜蜜的拥抱或一个幸福的亲吻。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宝宝能说一个词了。继续听吧,继续说吧,继续模仿吧,两岁到三岁之间,宝宝能说完整的话,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能表达内心的感受,虽然不是太流利,虽然用词简单,虽然很生涩,但宝宝确实可以用语言和大家交流了。
同时在这个时间段里,家里边又出现了各种识字卡片。一个图下边对应另一个图,爸爸妈妈告诉宝宝下面的不叫图,是字。字,很奇怪的图。在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的看图读音的过程中,宝宝渐渐能把音和字融合到一起,终于有一天,做到了看到字就能读出这个字所对应的正确的音。哦,对了,这段时间宝宝还听了大量的儿童歌曲,跟着旋律学唱歌曲,跟着旋律蹦蹦跳跳。
四五六岁的时候,每天就是听听歌,唱唱歌,跳跳舞,读一读图很多字很少的绘本。就是在这段时期,宝宝逐渐能流利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可以说这个时期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应对简单的日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听了六七年,说了五六年,上学了,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表达,还是从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开始,不过要多加一项写字的任务;到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可以完成看图作文;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尝试着写命题作文;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可以写出500字以上很不错的作文了。
从出生开始到小学毕业,十几年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让我们的汉语有了一定的基础,升入中学,为了向更高层次出发,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开始接触语法这样一项新的技能。同时,发现这项技能里讲的知识,也就是语法,很大一部分内容在平时早就已经接触过了,只不过现在是系统的再学习一遍。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等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得以应对中考和高考的语文考试。
思考了中国宝宝掌握汉语的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后,制定了适合我自己的英语学习顺序:听说读写。
听。大量的听,反复的听。
模仿。把听到的声音惟妙惟肖的模仿,同时还要大量的听,反复的听。
说。在大量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遇到的语言环境与模仿的句子中有相似的语言环境时,就可以说出模仿过的句子,这样才是在实际的环境中使用句子。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听和模仿,反复的听和模仿。
读。当模仿过大量的句子之后,可以适当的把模仿的语音、语调、轻重、节奏等相关的语音技能应用到文章的阅读上。不要忘了还要进行大量的听和模仿。
写。读过很多东西后,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句子。写的句子一定是听过的、说过的或读过的。
语法。有了一定得听说读写的基础后,在系统的学习几遍语法,总结出自己对语法的学习体会和感悟,达到学习过语法后,遇到的每一句英文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或书面语把相关的语法问题解释清楚。
用。用自己的积累和扎实的语法指导听说读写。听有所得、说有所想、读有所感、写有所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具备灵活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让英语真正为我服务。
(完)
附:感谢 Hi-Jo 老师,欢迎您关注微信公众号(UseYour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