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祭灶王的由来
“小年”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灶王爷,也叫祭灶王,或者说祭灶神,而在民俗家的口中则称“辞灶”。
据说,灶王原是一名富家子弟,叫张单,曾娶一贤惠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妻续娶李海棠。李海棠好吃懒做,不久把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她也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
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张单羞愧难当,碰死灶前。
玉皇大帝为其忏悔之心感动,封张单为灶神,将其派到人间,在各家各户的厨灶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
因此,许多地方在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并加一句:“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杂面汤。”过去戏曲《张郎休妻》和《火龙记》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腊月二十三时,灶王爷要离开世间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这天家家都要进行送灶祭祀,即祭送灶神升天。等灶王在天宫“述职”完毕,于除夕夜返回时,人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举行“接神”仪式恭请灶王回家,因人们将恭请灶王回家的除夕称作“大年”,因此就把恭送灶王升天称作“小年”,也就是仅次于大年的节日。
据文字记载,我国对灶神的崇拜,从夏朝就开始了。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将灶君的神像贴在锅灶旁边,两边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同时在灶君神像旁挂天马图画,以便灶王骑乘。
祭祀时,在灶王像前的贡桌上放麻糖、清水、料豆等,其中后两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麻糖的甜性可以让灶王爷吃后嘴变甜,多说好话;而其黏性,也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
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摆好贡品后只有男主人跪下将麻糖在灶口转一圈,以示灶王爷享用贡品,最后将灶王爷像和天马焚烧,谓之“升天”,同时口里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清朝时,皇室根据不同人的身份,规定了相应的祭灶时间,这也造成中国各地小年夜日期的不同。这就是“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规定,即“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因为北方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北方的小年都统一在腊月二十三过。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沿湖靠海的居民,如江浙沪地区,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延续的民俗
我国古代,在皇帝继位时要“焚柴告天”,新皇继位时要祭祀火神,让火神通告上天。比如《周书·孝闵帝纪》载:“元年春正月辛丑,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路门。”这一习俗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延续下来,到辽代达到鼎盛,同时民间也出现了在重大节日用火祭祀的习俗。
蒙古民族认为,火是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圣洁干净的象征,它不仅给一家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还用它永恒的热情温暖着人间。因此,蒙古族把祭火节过得比大年还要隆重。
虔诚的老李太太
我们屯子里每家也都知道祭灶神,也说祭灶神,一般人家也就是女主人在灶台上点个香,放点贡品,还要防止馋猫和馋猫似的孩子偷吃或者捣乱。
但是真正搞个形式弄个仪式的只有屯子里的老李奶奶,每年祭灶都挺隆重,摆好一堆祭品,三拜九叩,双目微闭,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挺大,那个虔诚,不亚于任何宗教信仰者祷告时的程度,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不过说的搞笑,每年的这一天,很多孩子都过去看,这天也成了附近孩子的开心的日子。
有一年,他儿子不让她祭,说是封建迷信,她气的抡起火叉子就要打,儿子以后再也不拦她了。
关于农村饭锅
祭灶王就是在灶台上的仪式,我们今天顺便说一下东北农村的大饭锅。
锅台一般一大一小,大的一般是安的8印(西部叫8筲)的锅(直径80cm),主要是做饭、烧水,小的6印(60cm),主要是热猪食。生产队的豆腐坊、粉坊用的就是更大了。
锅为什么按“印”?屯子里的人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西部区的话就是说不出一个道道来,长大后的这些年,也不甚明白。
查了很多资料,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指刚满月婴儿的脚印,一印大概8—10cm; 有的说是一“揸”即拇指和食指张开的最大距离,约14—18cm;有点地方一印就是一掌,手掌的长度,月8—12cm;
有点说是“仞”,东北人带”r”发成“y”,比如“肉、然、人”念成“又、言、银”等,“仞”念成“印”,而且仞还是长度单位,史书多有记载,这个还是有点意思。
但是仞多长呢?《愚公移山》里有一句话:“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最准确的数据,“仞”是周朝时候的8尺,西汉时候的7尺,一仞相当于现在的160cm左右,8仞相当于12.8米了,这哪是锅,简直是游泳池了,所以仞肯定是不对的。
还有一种说法,其本人说是最靠谱的说法:“印”即“饮”,中国古老的容积单位,一个人一天的饮水量,大约5升,这就是容积单位了,而不是长度单位,此种说法也没有根据与出处,但是新颖,我给创新奖。
更有烧脑的说法,印即英语的“inch”,就是英寸,对这种说法,我连“呵呵”都不会了。
这些说法把我给绕懵了,估计你也需要仔细捋一捋。
基本结论:“印”不是国家的法定计量单位,专家也说不清楚,民俗学家认为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说不清来历和具体标准,就吊打了一大堆有衔的无衔的专家。
正所谓:过还是那口锅,印还是那个印。
专家如何扯淡是他们的工作,好在并不影响农民村买锅做饭过日子。
好了,今天腊月二十三,连锅带腕儿地说了这么多,就是让你开开心心过小年,然后热热闹闹迎接大年,欢天喜地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