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最高明的艺术,与人类发展相伴而行。在战争中获胜是指挥员的信仰和追求。但仗怎么打,一千个指挥员有一千种打法。
1516年,45岁的文弱书生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等处”,统兵打仗军旅拉开序幕。
只见他各个击破平南赣、虚实结合擒宁王、剿抚并用稳广西。至生命停息的14年间,他三征三胜,七战七捷。
王阳明以辉煌战绩告诉世人:仗原来可以这么打!
只见他——左手捧着儒家经典奉为圭臬,右手毫不犹豫拿起兵家锐器征战沙场;用儒家的仁义道德化解刀光剑影,用儒家的礼义廉耻唤醒人性之美;以心学体系指导军事实践,以军事实践检验心学成效,在为人处事特别是军事实践中,实现了“儒”与“兵”的辩证统一,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这个形象,既常驻我心,又诲我不倦!
为此,当世人津津乐道“知行合一”王阳明时,我感悟到另一个王阳明——“儒兵合一”王阳明。
走近阳明,还会发现,他所面对的是剿而不尽、抚而无效的顽匪,是蓄谋已久、势力庞大的宁王,是百年对抗、积怨成仇的边民。
而他,一介书生,在没圣明君主支持失了天时、在不熟悉环境失了地利、在无训练有素军队失了人和等条件下,只见他——怀揣儒家理想,心里有家国天下,眼里有苍生疾苦,脑中有经世之略,建章立制潜移默化,仁诚为道感化众生;汲取兵家智慧,坚持对敌人的狠就是对人民的仁,与小人斗智更“小人”,与盗贼对阵更“狡诈”,把统不起的队伍统起来了,把化解不了的怨恨化解开了,把战胜不了的宁王擒到手了。他用“儒兵合一”思路举措解决了别人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
王阳明以成功方法论告诉世人:难原来可以这么解!
步入不惑,考验更多,取舍更多,再读阳明。
只见他——因功受过仍为民请命,身处瘴蛮仍静心求圣,一叶扁舟中走到人生尽头留下的却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无怨无憾。他以儒家信念浸化本心,坚守人性本真;以兵家思维辩证处世,斩断三千烦恼。他攻防一体,化解“心魔”,用舍得和放下的“光明”形象证明“儒兵合一”不仅是决胜战场的法宝,还是修心立德的圣典。
王阳明以内心的波澜不惊告诉世人:心原来可以这么修!
还原本真,是对前人最好的纪念。
在当前王阳明“知行合一”形象深入人心之时,提“儒兵合一”王阳明,不为哗众取宠,只为探究——
七战七捷背后的战略指导;
迎刃解难背后的思维逻辑;
心稳神定背后的信念支撑。
剥开这层层外壳,我们会发现,背后源于有一个“儒兵合一”王阳明。
五百年前,“儒兵合一”的王阳明,在军事实践的征途中:他奉行人道主义的战争观——以“民”为本,以“武”为辅;他立足铸魂强能建军治军——以“仁”为体,以“战”为用;他讲求以变谋胜的战术理念——以“诚”为核,以“诡”为形;他着眼人文化成,抓战后建设——以“教”为首,以“惩”为次,辩证统一中处处体现的是王阳明儒与兵的完美结合。
五百年前,“儒兵合一”的王阳明,在棘手难题的破解中:他不是坐而论道的看客,而是躬身实践的巨人;他不是僵化呆板的守旧派,而是活学活用的实干家;他既重视感化教育挖掘人性之美,又采取霹雳手段惩治人性之恶;他既以兵家智慧快刀斩乱麻解一时之急,又以儒家道义教化天下谋万世太平,科学方法中处处体现的是王阳明儒与兵的完美结合。
五百年前,“儒兵合一”的王阳明,在心性德操的修炼中:他既能管理身后随时面对生死的千军万马,又能主导内心从容应对人生风起云涌,身与心都做到“此心不动”;他既能在义与利的取舍中找准平衡,又能在利国、利民、利己选择中成就大我,离开人世时真正做到“此心光明”,修身修心中处处体现的是王阳明儒与兵的完美结合。
五百年前,“儒兵合一”的王阳明,他的一生处处闪现着“儒兵合一”的身影,但其背后涌动的却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张力。大道至简,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关系:“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理论主张,“儒兵合一”是王阳明的救世路径;“知行合一”为王阳明“儒兵合一”提供理论指导,“儒兵合一”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进行实践验证;“儒兵合一”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落地。
透过“儒兵合一”的王阳明,我们更能清晰地感知那个倡导“知行合一”、践行“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儒兵合一”不是王阳明独有特质,也不是王阳明所处明朝独有趋势。儒家和兵家,自创立之初,即在争鸣交锋中趋向融合。至明代,国家危机显现,王阳明以文人身份领兵,走上了军事道路,他寓儒于兵,以兵践儒,在“儒”与“兵”的辩证统一中形成了打下个人烙印的“儒兵合一”,王阳明的人生亦划出了“儒兵合一”的完美弧线。
透过“儒兵合一”的历史轨迹,我们更能清晰地感知王阳明“儒兵合一”的必然性,更能清晰地感知“儒兵合一”的王阳明是人而不是神。哲理的光辉总需透过云层方显万丈霞光。
历史镜鉴,任何事物都将打下时代的烙印。“儒兵合一”王阳明对求圣成贤的理解,以及其为实现理想的行动,有着时代局限性。但其“儒兵合一”折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干精神、体现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任务紧密结合的创新品质、揭示的将儒家理念与治国理政紧密结合的科学方法,符合中国国情、弘扬中国文化、闪烁中国智慧,其立言和立功的丰硕成就也充分验证了其“儒兵合一”的合理性、进步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转型期,改革开放、改革强军的深化期,无论是对内治国理政的模式创新,还是对外软硬实力的综合发力,处处体现着“儒兵合一”的思维和理念:
对内,“儒”在文化,“儒”在理论。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兵”在改革,“兵”在斗争。刀口向内,加紧推进各项改革,像兵家重视效益一样提升效能,像兵家一般果断出击、主动发声,坚决与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行为和组织做斗争。
对外,“儒”是软实力,赢的是心。倡导文化服人、经济达人、政治得人,以孔子学院、“一带一路”、大型国际活动等为媒介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智慧,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强化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之“儒”穿越高山大川,凝聚起了最广泛的同;“兵”是硬支撑,胜的是力。历史镜鉴,落后就要挨打,能战方能止战!坚守和平辩证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时代从不辜负真理的灵魂。
阳明虽去,思想千古,其“儒兵合一”形象的人格魅力、其“儒兵合一”主张的理论威力、其“儒兵合一”知行统一的实践伟力,既为后世“儒兵合一”发展提供重要参照,也为当今治国安邦、强军兴军、立德立业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儒兵合一”王阳明必将随着时代前进愈加凸显价值。
蓦然回首,王阳明不是“儒兵合一”的开创者,也不可能是“儒兵合一”的终结者。“儒兵合一”发展永无止境,既属于历史也活跃于今天,既是传统文化又在时代焕新;既是中国方案也正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面对世人纷纷扰扰说阳明、论阳明、写阳明,本人只想展示王阳明的另一面——“儒兵合一”王阳明。匆匆时光,二十多年军旅回眸,凝聚笔尖,化作阳明的言、阳明的笑、阳明的泪、阳明的谋、阳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