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年代的记忆,这是一段难忘的过往。本文脑中酝酿许久,看了余秋雨《笔墨童年》后,决定下笔写下此文。(2019年12月31早)
饭盒
东北的冬天是极冷的,天寒地冻,所触之处无不透着冰冷。唯有记忆不会如此。
上小学的时候,离家较远的同学,中午通常会在学校吃饭。那时没有食堂,没有外卖,有的仅是铝制的饭盒。每天上午一过十点钟,那些同学便会把饭盒齐齐整整地沿着炉子边缘放着,没多久教室里就弥漫了各种菜的香。我曾贪婪地闻着别人的饭菜香,大口吞咽着唾液,暗暗地想着自己的乐呵事。上课的老师很仔细地往炉子里添木头,炉火旺旺的,屋子暖暖的,同学小脸红红的。
饭盒永远充满神秘的色彩,虽然外观上看没有什么特别,甚至还有些凹凸不平的。可每天大家的目光都盯在炉子上,许是在看铁皮炉子渐烧渐红,我只知道自己特别想知道饭盒盖子下的内容。
终于挨到中午放学,离家近的同学一溜烟地跑了,一上午的饥肠辘辘,再夹杂饭盒散发的香气,味蕾早已打开。可是只能跑回家去吃,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很腼腆,是不会久久地看着别人吃饭,更不会凑上前去要吃的的。
我时常观察各家带来的饭盒样式,有一种带把手的比较特别。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家用的都是盖子直接扣上去的那种,加热后烫得没法下手拿,只好戴上手捂子(厚手套)从炉子上解救饭盒。那款带把手的饭盒却可以在饭热后展开,一只手端着,平稳地放在桌上。时髦的东西,总是让人羡慕。
回家和舅舅提起别人的饭盒,无比艳羡。没几天我的桌上也有了新饭盒,部队上专用的那种。月亮形状,材质也要比同学们的好得多。家太近,我是不可能带饭去上学的,所以在家中吃饭时会矫情地把饭菜塞满饭盒,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挖出来吃,至今想来也美滋滋的。
再后来转学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离家远的孩子,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带饭了。只是新教室中多了一组粗粗的黑黑的暖气管。饭盒可以放在那上面加热,比之前干净了许多,但也缺少了烟火气,少了同学们课上偶尔走神的机会,少了跳跃的火焰以及添柴老师默默的爱。
日子疯了一般向前跑,人也渐渐长大。学校里有了食堂,同学们吃饭换上了学校统一提供的黄皮铁碗。说实话,只看颜色,食欲已经减少一半了。住校的同学时常谈起学校的伙食,大多评价是一致的——难吃。所以我会不时将同学好友带回家改善。
再后来校门口多了个人的小买卖:卖包子的,卖盒饭的。记忆中的饭盒就这样自然地被塑料袋和泡沫饭盒取代。某些时候也对手捧泡沫饭盒的同学羡慕,因为他们有选择食物的权利,有支配金钱的自由,只是他们的饭盒缺少了健康和温度。
“您有一份订单,请注意签收。”门外是外卖小哥虔诚的目光,外卖被双手奉上,“请您为我的服务打分”。快捷是这个时代的节奏,外卖接到手里还烫着,只是感觉哪里有点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