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解答题强调结果,选择题强调高效。
那些“最终成了高手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如何才能成为高手?如何拥有正确的选项?如何选出更正确的选项?
为什么那么多解答题高手做不对选择题呢?
做对选择题的根源在哪里?
养成正确有效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东西?所谓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是: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是的,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选择的选项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选择在当下的选项中最好的选择,尽管还会有更优的选择,但是在也是在以后的认知里。当我们可以做到在每个当下作出最优的选择,在以后的当下中就会遇到越来越好的选项,最终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想要在放下的原则中找到最优的,就得磨练价值观。
选择,只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面临所谓“选择”的时候,之所以犹豫或者纠结,无非是因为,突然之间你不确定哪个选项更好,哪个选项更糟,是吧?若是知道哪个更好,直接选那个就是了,不是吗?
当我们讨论“方法论”的时候,本质上我们研究的是,“如何甄别好坏优劣?”——说来真的好奇怪,落实到这个层面之后,这不就是“解答题”了吗?为什么那么多解答题高手到了这样的地方就好像是突然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解答能力呢?
以偏概全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作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观察当作全世界的观察,把自己的看法当作全世界的看法……一切都从自己出发,全然不知道别人可能跟自己不同,别人所身处的世界一样可能跟自己不同——甚至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想要做出客观的选择,样本数量足够吗?超过 30 个了吗?统计样本数量低于 30,那么基本上不可能有有意义的统计结果。在数据更容易获得的今天,也许我们需要 300 个甚至 3000 个样本才更放心呢。还有,身边的人常常为了“和谐”而并不说实话。
花上一段时间去研究,去琢磨。等能琢磨清楚那些人的局限来自于那里,又如何被“以为自己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所局限的时候,就有了足够的“反省机制”——你自己不愿意成为那样的人,不是吗?你既然不愿意,就要想办法,不是吗?
嘴上挂着“反正,还不是因为,不就是”的人,都是没有逻辑推理,只能通过苍白的语言表述自己毫无思想的事实。
自省:把看法误以为事实。
1.复盘评估我过去的某个重要选择;
对于朋友的态度。
朋友的选择里,只有与积极主动乐观,遇事情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的人,才能愉快的玩耍。
否则,就带一种强势的轻蔑感,想改变别人的自以为是感,甚至会刻薄。
2.哪些价值观影响了选择;
影响态度的价值观有,积极向上的人才可以当朋友;
消极的或话语略带消极的,多次让我感受到消极情绪的,会把其在内心拉进黑名单。
如果在人前表现出来的是消极的,那在人后也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想必也是消极的。
如果一个人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么不会与人交流,要么无能。
对于消极的人的倾诉,做不到耐心倾听,要么表现出一副对方处理问题不对的态度,要么就是不言不语而在内心看不起。
3.若是某个选择是错误的,那么选择根据(价值观)是因为哪方面你“以偏概全”了?
对于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看法这块,自己是有问题的。
我似乎没有想过,他在别人面前是不是也不敢表达呢?是不是在相处中我太强势,以至于对方不愿意表达。或者某一次表达之后,我并没有表示理解或支持,导致对方觉得表达后无意义。
在我的意识里,我已经把不敢表达自己想法定义为无能了。
4.复盘评估,反思。而后再琢磨一下,为了未来不至于犯同样的错误,自己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制定怎样的原则?价值观要有什么样的变化?
为了未来不至于犯同样的错误,自己不能给一个人贴标签,或者通过一件事,就判定这个人能力不足或人品不行,而是思考他这么说或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有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如果这个想法不好以后我如何避免,有什么可行的地方。
价值观要变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即使当时的自己可能是扮演倾听的角色。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原来都需要把注意力防灾自己身上,哪怕当时的那个人,看上去说主角。我们也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如此别人走过的坑,通过他的描述,自己在意识上走一遍,得到的收获也会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