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大家好,这节课我要讲的主题是品牌系统策略。其实前面的那节课我已经提到过单一品牌、主副品牌和多品牌策略。这节课我想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品牌系统策略(如图25-1所示)。第一个是国家层面/品牌,第二个是区域层面/品牌,第三个是企业层面/品牌。
一、国家品牌系统
首先来说下国家层面。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品牌就是主品牌,而不同行业数一数二的企业品牌就是副品牌。主品牌大于副品牌,也就是包含副品牌,两者相互影响。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世界瞩目。根据近几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在满分为10分的情况下,中国国家整体形象得分逐年递增,延续了近年来小幅增长的势头。其中,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总体要好于发达国家,但发达国家对中国印象的涨幅超过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现,赢得海外好评,尤其是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得到更多海外人民的认可。相比年龄较大的群体,海外18-35岁的年轻人,对中国内政外交表现评价更高,整体印象更好,对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的看法也更为乐观。历史悠久充满魅力这个选项占比最高,勤劳敬业仍是中国国民在海外的关键印象。在海外受访者眼中,中餐、中医药和武术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大元素;科技受认可,高铁海外认知度最高。这些调查的结果都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它们对我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进程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里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人完整的看过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如果还没有,请抓紧到网上搜一搜,看一下。相信看完以后你一定会对我们的国家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上述讲到的国家形象构成要素之外,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与合作环境下,经济产业领域的竞争成为各个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而产业形象则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就像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经讲过的:“在国际交往中,索尼就是我的左脸,丰田就是我的右脸。”从这一点来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来说,像华为、联想、海尔、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每一个走出去的企业品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就起到了子品牌的作用,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就会对母品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这里除了企业之外,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都是一个子品牌,就像我们到国外旅游的时候,言谈举止符合他国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那就会在当地人心目中塑造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因为中国的每个企业,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当然,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好了,也会对中国每个走出去的企业和走出去的国民有很大的帮助。
二、区域品牌系统
其次我再来讲讲区域品牌。中国不乏区域特色品牌,像这样的品牌有很多,比如云南的普洱、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武汉鸭脖子等等。可有很多区域的特色品牌做不大,我说的意思是区域品牌很响亮,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成为区域品牌的龙头,都是些小门店,小品牌。区域品牌就是主品牌,而区域下面的小企业和小品牌就是副品牌。这个逻辑大家要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明白和理解。区域品牌大不大,小不小;强不强,弱不弱?原因何在呢?其一我想应该是区域品牌的归属权不清晰。区域品牌是属于大家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权,大家都在用,是属于政府的,还是属于行业的,还是属于某个企业的?说不清楚。有的人经营区域品牌正直善良,有的人经营区域品牌投机钻营。这个时候,区域品牌形象就有好有坏,没法统一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其二我想是区域品牌在产品层面没有一套明确的识别系统。我说的这套识别系统,主要是用来让消费者识别自己,区分他人的。另外,就是这套识别系统能够体现产品的正宗性,你也生产普洱,我也生产普洱,谁的更正宗?为什么呢?比如在消费者眼里来自云南普洱市的普洱茶最正宗,可我怎么知道这是来自普洱市的呢?我又怎么知道这是普洱市最正宗的普洱茶呢?有不少人肯定要说了,王老师,我们有一套技术标准,也有一套制作的规范,可问题是消费者不知道,如何让消费者进行准确的识别这个太重要了。其三就是区域品牌的供应商散、乱、小,而渠道上的分销商也是散、乱、小,这就造成供产销当中两头非常难控制。大家在产品、服务、价格等各方面同质化非常严重,在消费者眼里,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是红海,区域品牌下各商家门店相互搏杀,最后没有一家能够走出来的。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想第一步应该是在区域品牌下,对一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引导,使其差异化、跳出红海,形成区域品牌的龙头企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就像武汉的鸭脖子,之前有很多叫法,什么九九鸭脖、绝味鸭脖等等,但后来周黑鸭就做出来了,它的差异化就是产品颜色稍重,看起来有点黑,所以叫周黑鸭,这是从产品属性层面与别的鸭脖子区别开来,其次定价稍高,这就跳出了红海,不跟其它产品杀价,脱颖而出。加上只做直营不做加盟,对渠道进行了很好的控制。所以才有今天的市场地位。这一点值得区域品牌学习。第二步我想应该是对产品的正宗性设计一套识别系统,而这套系统不容易模仿,更重要的是这套识别系统主要是给消费者看的,得让他们看得懂。就像周黑鸭有一套系统的品牌识别,而且受法律保护。如果没有这套系统,就会很容易引起山寨和模仿的做法,这样就会把市场做乱了。区域品牌可以采用不同的产品包装标记,来识别和控制产品的去向。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步我想应该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进行把关,一个是供应商在往市场上供货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仔细筛选,不能以次充好流入市场,另一个是终端的分销商,或者说是门店,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比如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面查,这个销售点是不是某个区域品牌正宗产品的授权专卖点。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三个步骤,区域特色品牌的建设应该会好一些。
三、企业品牌系统
最后我来说说企业层面的品牌系统策略。因为前面那节课已经讲过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这里我主要想结合餐饮行业说一下它的营销实践应用。对于不同的行业,我希望大家都去思考一下,如果这个企业我选择了单一品牌策略会是怎样?如果我选择了多品牌策略又会是怎样?那么在餐饮行业,是选择每家门店统一使用同一个品牌呢?还是每家门店都使用不同的品牌呢?取决于什么呢?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餐饮品牌用的都是单一品牌,比如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真功夫等,它们为什么能够使用单一品牌呢?因为它们的产品标准化,服务也趋向于标准化,它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开的门店很多,采用单一品牌能够实现品牌的规模成本效应。而采用多品牌,就是一家门店一个品牌的有没有呢?也是有的,只是这样的餐饮企业属于隐形的,不为大众所知。
也有人提出一个极端的想法,就是如果是做中餐的,在区域或者是局部市场上,每家门店取不同的品牌名称,理由是每家门店的情况都不一样,这叫一店一情况,怎么说呢?门店的地段选址不同,房租房东不同,周边是社区还是商区,环境不同,所面临的客户也有所区别。而且因为门店网点比较少,根本不需要像单一品牌那样在媒体上统一打广告。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其实这么做的成本太大。所以,我认为做中餐不是在全国或者全世界采用单一品牌,也不是每个门店都使用一个品牌,而是在某个局部的区域市场采用单一品牌,换到另外一个市场的时候,可以入乡随俗,再创建一个品牌。这样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能局部实现单一品牌的规模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做中餐,可以在河南创建一个品牌,在湖北创建一个不同的品牌,但在河南市场或湖北市场内部,使用同一个品牌,在不同省份可以使用不同的品牌。这是一个折中的做法。前提是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比较严重的时候才使用这种策略。谢谢大家,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本文已申请数字内容存证证明,数据希哈值:9c87338a81884f45042413ccd22710cf22ae7b724be7e6b8cef3f721965a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