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全唐士子,恐怕对于功名的执着无人可与罗隐相匹。从二十多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直到年且五十,罗隐先后十余次科考落第,史称“十上不第”。其屡败屡战之精神可嘉,放在当今学界,得算是个励志的典范。然而就算罗隐执念于此,锲而不舍,终究未能成为有唐一代的进士。虽生于唐朝,却在五代时做了吴越国的大官。对于一个有着家国天下情怀的有志文人而言,偏居于东南一隅,立于小朝廷之上,即使地位再崇高,生活再富足,恐怕其心中也是藏有深恨的。造化总是弄人,他一心要效忠的唐朝始终不曾录用拔擢他,不意被吴越国主钱镠视为千里马,给予高看重用。
自少及壮,罗隐心心念念在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唐王廷,兼济天下,志安黎庶。所以他才会倾注大半生精力准备和参加应试,追求进士功名近乎固执状态。然而一次次地无情落榜,让他一颗火热的心渐渐凉透,难免生起怨愤和痛恨,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有表现。关于他的考试经历和愤懑心情可从他的诗作《感弄猴人赐朱绂》读出个中三味: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据《幕府燕闲录》载,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奔逃,随驾中有一个耍猴者,他将猴子驯练得很听话,可随皇帝列朝。唐昭宗一高兴便“赐朱绂”,称其为“孙供奉”,专司猴子的训养。也就是说将耍猴者拔擢为五品官员,身着红袍,身份立即高贵起来。面临亡国灭家的多事之秋,唐昭宗仍如此荒唐昏庸,不去寻求治国安邦的人才,却将官职任用视同儿戏。诗人在对唐昭宗极尽嘲讽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深深的不平和不值。自己十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为了进入朝廷,有朝一日能报效国家澄清天下,为此日夜苦读发奋图强,错过了多少绝妙的景致和美好的事物,可即便如此,仍然名落孙山,始终报国无门。而一个耍猴人却因博得帝王一笑轻松得到五品官位,那可是很多读书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官职!全诗应用两相对比的方法,既表达了辛辣的讽刺,又道出了落魄的心酸,令人扼腕,也令人唏嘘。
罗隐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人,出身寒门,勤奋聪慧,少有大志,是以很早就才名远扬,与同族的罗虬、罗邺合称为“三罗”。从二十六七岁开始,罗隐就踏上了慢慢的考试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一举中第,进入仕途,实现远大政治抱负。然而二十多年,十举进士,罗隐始终都未曾登第。二十多年矢志不渝,实在是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从这点上看,罗隐也有着常人没有的韧劲。一般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退出游戏规则了。而且十年坚持进京,这可不像现今社会,坐着先进的交通工具旦夕间就可在城际穿梭。那时进京赶考,从数千里之外的杭州出发,没有几个月是到不了的,更何况还需要有经济支撑。罗隐可是个寒门庶族出身。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罗隐参加科考都是极为不易的事情,何况那么多年执着于此。直到唐王朝灭亡,罗隐都没能中上进士榜,这无疑是件令罗隐毕生遗憾的事情。
当我们静观历史,会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但对当时的罗隐而言,却是个悲剧。好在罗隐不仅有着坚强的毅力,还有着豁达的胸怀。换了今人,考了十次都进不了大学的门,早就抑郁成病了。罗隐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很会自我排解。他曾写过一首《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得意的时候就放声高歌,失意的时候也没什么了不起,愁恨总是难免的,由他去吧。今天有酒就纵情一醉,明天有什么烦心事明天再说。按今天比较时髦的说法,这叫活在当下。罗隐的自遣可谓独特且有效。正因为有了这种自我消解的能力,所以他能坚持二十多年,孜孜以求功名而不懈怠。只是俗话说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身上没有得到应验。“十上不第”后,罗隐改名为“隐”,去意渐决。
考试上虽不顺利,但罗隐来回游历山川城市,足迹踏遍大半个国家,眼界胸怀都得到极大拓展。这为他后半生的闻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屡屡落第之余,罗隐也曾干谒权贵,期望得到赏识重用。如他曾拜见丞相白敏中请求援引,但未果。后上书湖南观察使于瑰,获任衡阳县主簿,但未几便乞假东归。880年,长江以北被黄巢起义军所据。北上之路断绝,无奈之下,罗隐与罗鄂、罗邺、杜荀鹤、张乔等人隐居于池州九华山。“池守窦潏,营墅居之”,得到池州刺史的关照,罗隐的隐居生活当是保障有力的。4年后,罗隐顺流而下,投奔镇海节度使周宝。
公元887年,漂泊大半生的罗隐回到老家杭州,得到杭州刺史钱镠的激赏。从此罗隐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一路顺风顺水。在唐王廷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在钱镠手下却被当成了宝。而这时罗隐已经五十多岁,对大多数诗人而言,已经走向了人生的迟暮之年。好在罗隐心理坚强,身体想来也很是扎实。五十多岁还精力旺盛,壮志不减。他先是被任命为钱塘令,拜著作佐郎。钱镠调任镇海军节度使后,又征罗隐为镇海军掌书记。数年后提升为观察判官。唐王朝灭亡前一年,罗隐已经转任司勋郎中,充节度判官。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立朝279年的唐王朝终于走到尽头。罗隐虽然“十不上第”,心中愤恨,但对唐朝还是寄情甚深。他曾劝说钱镠举兵讨梁,但钱镠并无天下之志,他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争霸天下的实力,而设法保一方平安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着力保境安民,精心营造他的吴越国,对外则维护好与各方割据势利的关系。而且他善于识人用人,又能征善战,有生之年始终保持政治清明,励精图治,吴越之地在他的治理之下,社会富足,百姓安居。罗隐在他的重用之下,也得以充分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后梁曾以谏议大夫征其入朝,不就。后被钱镠授予给事中,迁盐铁发运使。于公元910年得善终,享年77岁。
罗隐没有得到唐王朝的考试通知书,却得到了吴越国的官员任命书。前者是种遗憾,后者却是一种幸运,或许,这就是对罗隐几十年坚持的人生补偿吧。钱镠对罗隐的欣赏可不是仅爱其文才,更多的恐怕是称许他的政治识见。罗隐是个具有政治理论建树的士子,并非简单一文人。他在论著《两同书》中提炼出了一套“太平匡济术”,全书共十篇文章,分上下两卷,各成体系。上卷讲的是修身之法,各篇皆以老子语作结。下卷讲的是治世方略,各篇皆以孔子语作结。颇具洞见,论述详尽,体现了罗隐非凡的政治才能。罗隐还是一个文章高手,特别善于写小品文,《谗书》是他的代表性文集,方回《谗书》跋云其为“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文章常借史实及寓言,托物寄兴,且善用对比、夸张等讽刺手法,对社会现实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构思精巧,文风辛辣,富有趣味。《唐才子传》说他“诗文多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鲁迅对他十分推崇:“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的诗歌创作也颇丰,约存五百首,中多精美者,为后世所传诵。薛居正《旧五代史》云其:“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据《唐诗纪事》载,时人将罗隐与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合称“三オ子”,说他们皆曾受知于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之子令狐滈考中进士时,罗隐寄诗以贺,令狐绹对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得罗隐一诗,其喜胜过中第,而令狐绹本人也是一个大诗人,犹自对罗隐尊重如此,可见罗隐声名之大,赠诗之贵。
据传邺王罗绍威好文学,眼界高,常不屑幕客文章。听闻罗隐善诗文,便向他致以敬意,罗隐将自己的诗文寄赠罗绍威,罗绍威读后大为敬服,将自己的诗集取名《偷江东》,以表达对自号“江东生”的罗隐尊崇之意。罗隐诗以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题材计有咏史诗、酬赠诗、抒怀诗、咏物诗和讽喻诗。其中最为后人激赏的当属咏史诗,元人方回的《瀛奎律髓》共收录唐宋诗人咏史诗七十八首,罗隐一人就占了八首。罗隐的咏史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在众所周知的史实中独辟蹊径,挖掘出全新的见解,且常为古人翻案,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的《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人们都习惯将灭国之罪归结为红颜祸水,从而为统治者开脱罪责。吴国之亡,历代史家认为是勾践的美人计派上了大用,西施是此计的主角,当然对吴亡祸害最大。但罗隐在诗中对此却并不认同,他认为一个弱女子,对国家灭亡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真正难辞其咎的应该是那些据国者。特别是他用反问的方式,道出崭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力量,也更引人深思。
他的另一首咏史诗《筹笔驿》也为世人所传诵: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诗中感叹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北伐东征,鞠躬尽瘁,却时运不济,大业未成。蜀国最后灭亡,实在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有个扶不起的阿斗,人们却将怨愤发泄在赞同投降的大臣谯周身上,罗隐很替他不平。罗隐的咏物诗也很有特色。《瀛奎律髓》云:“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则一字不能作。”诗人多有因咏一物而出名者,如“郑鹧鸪”“崔鸳鸯”,罗隐无论是咏何物,都能吟咏出其本性,如《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牡丹》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勤于学说人话,说得越好越离不开雕笼的鹦鹉;处处忙于采蜜,却自己无法享受的蜜蜂;国色天香人见人爱,却自有贵寒本心的牡丹,在诗人笔下无不显得生动形象,契合性情。
酬赠诗占据着罗隐诗集的绝大部分,这类诗的最大特色是多发自肺腑,常是真情流露,而且人生感悟极深。如《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当年初见,诗人年少英敏,才气纵横;歌妓云英正值妙龄,色艺双绝。两人彼此倾慕,尽欢而别。岂知十余年后两人重逢,云英依然美丽苗条,却仍未找到归宿,而自己也万事蹉跎,功业未成。最后诗人诙谐地将原因归结为“可能俱是不如人”,自嘲中却落满感伤。
他的另一首酬赠诗《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也写得一往情深: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重游锦城,与友相见时欢别时恨,聚后终究是别。山隔水断,黯然神伤。最是那回首处,乔木高耸、淡烟迷茫,情韵悠长,余味无穷。其情真挚,其景飘渺,其境精妙。
相传罗隐小时候上学,须路经一庙宇,每次他都见到庙中菩萨起身向他致意,他将此事告知他奶奶,他奶奶不信,跟随他一起去,却看不到菩萨有什么动静。但罗隐坚持说他看到了坐着的菩萨起身。后来他奶奶在菩萨的膝盖上放了一把剪刀,当祖孙二人再次经过庙宇时,奶奶清晰地听到了剪刀落地的声音,这才相信菩萨确是起身在跟罗隐打招呼。连菩萨都致以敬意,罗隐定有过人之处。后来果然才华出众,诗文并茂,且愈挫愈勇,仕途畅达。或者唯一令罗隐觉得遗憾的是,他考了半辈子的唐朝进士,却入仕在偏居一隅的吴越国。但好在他的人生是前面坎坷,后面顺畅,先苦后甜,结局可谓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