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1月30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范围:《我发现读哲学很有趣》
关于哲学的话题,看似很深奥难度,实际上我们从小就会思考人生啊、意义等问题,希望可以得到点拨。所以虽然毛姆提到的很多哲学家和著作依然实在我见识的盲区里,但是他得出的结论和探索的过程,我还是可以产生一些共鸣的。而且因为毛姆的比喻特别生动,所以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偶尔还会让人忍俊不禁。
我发现读哲学很有趣
开篇毛姆说他被叔本华的讲座吸引,评价说他的笑话太有意思了。虽然自己听不太懂他的理论,但是对哲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分他重点描写了叔本华的长相,我好奇的找了人物照片做对比,直接笑出声来“老毛的嘴啊真是太损了”。
毛姆说“对于将阅读视作一种需求和娱乐的读者来说,在数量庞大的各类读物中,哲学著作无疑是最为丰富、多样且令人满足的。”这方面的愉悦,我想他的意思是心智层面的愉悦吧,毕竟哲学理论有时候还是很难懂的。
毛姆认为,“当人们在这神秘而晦暗的世界上前行时,哲学即使不能解答困扰他们的种种问题,也至少能说服他们以幽默的方式开解自己的无知。哲学予人勇气,也教人适时退避。哲学既满足想象,也令心智愉悦,而且对于初学者而言尤其是这样。”这也与我前面提到的试图通过哲学解决人生难题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我遇到的问题是没有一本书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点上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是可以通过证伪而不限接近真相的。
本部分的最后毛姆点评了叔本华、黑格尔、休谟等的观点,并指出“我一向乐于研究人们的个性,而审视这些作者的自我剖析与揭示往往给我带来莫大的乐趣。”这里再次点题“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这一部分讲的是毛姆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试图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其中我们可以看的他的摇摆和迷茫,他研究虚无主义、不可知论、实用主义、伦理学,最终并没有从单一的某一种里得到答案,所以才有了“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的结论。以下是文中对我比较有触动的点:
1、“zong教与神祇的观念都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构想出来的,而这种观念在过去一度对人类这一物种的存续具有重要的作用——或许如今这一作用也并未失去价值——但我们只能在历史层面对它进行解释,而无法将其与任何现实存在建立联系。”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人生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不可知论者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在操控一切。
再次否定,“如果我只不过是生存竞争推动下机械力量的玩物,那么人们反复教导我的“善”看起来似乎便不再具有意义了。”然后通过阅读伦理学的书毛姆得出结论“所谓的准则也只不过是人们各自出于自私的目的而约定的一种习俗”“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自己追求欢愉,而人们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与假象,它会让人相信,自己追求的是个人的满足之外的东西。”
我的理解是:首先不确定性是必须承认的,所以才会有奇迹、巧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沉迷于玩乐,彻底躺平。关于准则和为善的部分,我认为正因为人们存在“自私”的基因,才需要靠秩序维系和推动整体利益的实现。因为违背本性所以才伟大,才需要倡导和鼓励。随性而为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必然不用刻意引导。
2、毛姆讲了一个国王试图将天下的道理集结到一本书里的故事。他说“我也想要找到这样一本书,它能一劳永逸地解答一切困扰我的疑问,让我得以在消除一切困惑之后放手去构建自己的生活模式。于是我一部接一部地阅读各种著作……但是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费希特说过,一个人奉行何种哲学观念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寻求的东西或许是永远不可能找到的。既然在哲学之中不存在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普遍真理,而人们只能够认同符合其个人气质与性格的真理。
我的理解是:一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二是因为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各大哲学流派才会各显神通的试图证明自己的正确。三是找到符合自己气质的真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3、毛姆对实用主义哲学进行了点评,认为这些英国哲学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过于保守了,他也不同意“真理是人们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塑造而成的。”接下来的一段对罗素哲学阐述的比喻,简直笑死我了,既生动有犀利。最后他说需要得到“像布拉德雷的体系一样的、首尾连贯且能够自圆其说的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彼此紧密相连,不容分割”。谁不想呢?
最后毛姆妥协了自己毫无哲学的天赋,他需要的是可以满足“我所有的感情、直觉与根深蒂固的偏见的理论,因为这些东西是天生的不可分割的”。最后他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是杂糅的。毛姆把它形容成“穿着百家衣的流浪汉”。但他也自信的说“穿着入时的绅士看起来十分气派,但是一身破烂的时候一样轻松自在。”
我的理解:我十分赞同这种思想,独树一帜不让集各家之所长,构建体系是为自己服务的,还是要符合自己的气质。毕竟“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