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隐喻
梦的隐喻的两个源头,一个是以梅里埃对于虚构故事和造梦来理解的电影解读,一个是超现实主义对梦、现实还有电影的另外的理解。这个隐喻在拉康这里达到了最大化,梦的语言特征和电影的语言特征是雷同的,是借助于大他者语言的自动描绘。而从荣格流派的发展,我们能得到什么更深的洞识吗?
对解梦的三重解读
如果说,电影是一种梦一样的事物。那么,解梦本身就可以和「电影批评」本身进行一个类比。我们主要把解梦的理论放置在「弗洛伊德」-「荣格」-「希尔曼」的谱系上,看对「批评」本身有什么深刻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整体思路是要将梦带回到现实生活里。「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个观点和电影的「造梦论」何其相似。梦的产生就是因为欲望和现实的碰撞,而种子早在小时候便已经种下。推动梦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欲望逻辑。电影这也是基于基于,观众的自己的记忆,电影对自己的重复产生的记忆,靠着电影技法推动的模式。而对于批评而言,对电影的解读是一种带回到意识形态中的,我们要讨论电影的脉络、文化背景、编剧策略、类型发展。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必须解读但无法解读完全的承担者。就像人们试图从解梦解决现实困扰。
荣格本身就是弗洛伊德的「阴影」,他对解梦的理解,是将梦带到自我发展之地。现实和记忆创造欲望捆绑人向前,荣格却要问灵魂的方向。宿命在此有了个反转,如同《权力意志》里的尼采,成为一个积极的理由。梦不是对过去的持存,而是对未来的展望,是一个权力意志自己的延拓。德勒兹恰好地运用了这一点,质问精神分析在何种程度上是确定性的悲观命运。如果通过影像生成更多的意义。电影成为一场纯然的思想实验。批判不是带有旧观念的解码器,对于自身的重复。而是被置于不可言说之境的新的概念创造的语境。询问一个祭祀梦的意义,就是在寻觅一个可能的语言。
希尔曼转而思考「解释」本身,梦代表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是什么?事实上,我们在假设梦和现实有着不同逻辑的时候,就在假设解释之不可能,甚至没有最优解,那为何一定要解答。祛魅是一种科学主义式的态度,但是其实艺术不全然如此。电影批评预设的「可解读」、「不可解读完满」的说法里有多少「祛魅成分」呢?如果告诉一个人,你梦到了鬼其实是你儿时的阴影,这个解读可能是错的,但至少安慰了你。但是,这个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安抚了你。荣格虽然选择直面阴影,但是还是忍不住带入到「光」中来,我们只是需要另一套关于「黑暗」的理论就好。希尔曼则说,梦是幽冥世界,另一个不可名状的另一种逻辑的共在的无时间性的地方。我们为啥又要拿个手电筒去照亮它?这本身才是问题。梦不给现实任何启示,它本身就是自在的。如同桑塔格在「沉默的美学」一文中描述的,好的作品是让你闭嘴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享受黑暗?享受艺术暂时通达神秘世界的时刻?(正如古希腊人认为的,通达另一个完美世界的不能通过理智,只能通过数学、音乐和神话一样。)
不过希尔曼的态度同时质疑了「批评」的立场以及解梦的立场,那他为何要解梦呢?解梦的过程似乎更是一个带出更多意向和无意义内容的过程,它本身成为了一个艺术过程。语言渴望问题和答案,也包含所有问题和答案,每一次的创作只要和现实面发生联系,就要通过一次精准的解读。我们在批评时,是不是可以进行一次创作?通过艺术行为和作品发生的对接,偶然地溜出一些类似「真理」的思想小块。
References
-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 Translated by 康蕾. 心理学经典文库.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April, 2018.
- [美]詹姆斯·希尔曼. 梦与幽冥世界:神话、意象、灵魂. [The Dream and the Underworld]. Translated by 王浩威, 康琇乔, 陈世勋, 陈俊霖 and 郑惠如. Edited by 王浩威. 台北市: 心灵工坊文化, 2019.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 Casement, Ann. "The Shadow." Chap. 4 In The Handbook of Jungian Psychology: Theory,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Renos K. Papadopoulo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 [法]吉尔·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 Translated by 周颖 and 刘玉宇. 人文科学译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