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要低脂,奶茶要半糖,在饮品店绝不选碳酸饮料,贡茶不用太甜,但奶盖儿任意加。在纵情享乐的底色上加上一抹禁欲系的抹茶色,便觉得罪恶感降低了一半。生活里,我们多多少少有这种略带自欺欺人的心理。
可这一点,却让我吃过大亏。去年减肥时,营养师叫我多吃菜少吃肉,实在想吃肉,就吃蒸鸡胸肉或风干牛肉,去肯德基吃鸡翅坚决不能吃皮。这些肉我都试了,并当即决定绝不吃第二次。
清蒸鸡胸肉,风干牛肉,带着些许纤维质感,区别在一硬一软。炸鸡腿没了皮,酥香脆都没了,奥尔良鸡腿没了皮,色香味都没了。没了皮的炸鸡腿和奥尔良鸡腿,都是一样的白,一样的没有快感。吃完这些肉,我没有获得1%的肉食者之享乐感,而负罪感打了个小折之后,照样袭来。于是幡然醒悟:自制力崩溃时,决定吃肉就已然走上纵欲大道了,却还变着法儿想掩饰,想骗过自己,就常常是既沾染了肉食者的鄙,又得不到肉食者的乐了。
《左传》里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讲的是享乐优渥、高官厚禄,会让人迷失心智、目光短浅。可汪曾祺又专门写过一篇散文,题名就叫《肉食者不鄙》,列举各地美好肉食,油脂横流的肉菜也写得满纸清香玲珑。可见吃肉本身并不鄙,鄙在无节制的纵欲。
降低食物少许的热量,却折损大半风味,这种做法,去的是“吃肉”的形式,而并未改变原有的欲望,要说肉食者有“鄙”,这个“鄙”自然没有消除。更要紧地则是,每次吃完这种食物,我都觉得:“亏了亏了!我比之前更想吃一碗油腻腻的红烧肉!”看来欲望没被填平,反倒挠了一身痒痒肉。
所以,真想吃肉的时候,不如正儿八经地好好吃。
我曾经有个同学,平时天天去泡图书馆,不过只在看三俗小说和肥皂剧的间隙学习,问他学了什么却不知所云,有时也能拿个不错的成绩,因为毕竟还看了点书,但更多时候则是七八十分上下,中不溜的水平,偶尔挂科。他简直就是“学酥”一词的活体标本,只能远观,不能亵玩,一碰就碎。毕业之际,他感叹:“常以为自己又能玩又能学,实际上既没有学霸们的成就感,也没有学渣们玩儿得尽兴。如今,我出落得既不世俗也无不羁,大学四年白开水一样度过了。”
对学渣而言,玩乐是肉,对学霸而言,成就感是肉。但他却什么肉都不敢狠劲吃,又什么肉都不敢狠心放,终究没有搞清自己的肉到底是什么,他吃肉,但不好好吃,吃假肉。
“食肉”而不能尽情尽兴者,生活里往往缺了一股狠劲儿。既然选择大吃两坨狮子头,大不了做好吃完跑个五公里的准备,有出有进,生活才是源头活水。想吃狮子头,却要厨子不准炸不放油,吃完翘个二郎腿自以为无进无出,固守着生活平衡的假象,却不知,食之无味的肉照样在腰间囤了个水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