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岑嘉州
如果说陆游空怀报国之志,徒留从军之意,将万千情殇凝聚于诗作之中的话,那么,作为唐代三大边塞诗人之一的岑参则是深入边塞,真正见识兵戎相见、悲壮豪迈的战地气象的一线记者,单单就这点而言,我对岑嘉州产生了莫名的好感。这是一个深入实践,真正有报国激情的好男儿。
岑参的祖籍是河南南阳,出生于仕宦之家,他的父亲岑植一直在外做官。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在晋州(今山西临汾)为官,小岑参濡染了良好的诗学氛围,“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若干年以后,岑参再度返回晋州,仍然对儿时安乐的生活怀念不已。变故发生在岑参1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四散飘零。岑参母亲是继室,前妻的两个儿子早已独自谋生,岑参与他的两个兄弟随母亲过着窘迫的生活。后来,他随母亲去往河南嵩山一带生活。在嵩山生活期间,岑参一直以嵩阳为中心,在周边游历、游学,在嵩阳的生活安适无争,如果没有雄心壮志的话,倒也好不惬意。“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竹径春来扫,兰樽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这首《南溪别业》,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竹径春来的闲适画面,逍遥自在,人生无求。可是,岑参并不是胸无大志之人,这样的生活抚慰不了他想建功立业的豪情。他始终认为,光宗耀祖、为朝延出力当是男儿所为。即使得知李林甫弄权,唐玄宗无意朝政时,他依然以建设者的姿态去表明自己的报国立场。朝臣总有忠奸之分,但为国效劳依然是男儿选择。正是这样的精神底色,支撑着岑参一生的价值走向。
弱冠之年的岑参,离开嵩阳,前往长安、洛阳,试图用自己的文赋敲开仕途之路。他先到洛阳,把自己的文赋交给朝廷的专门机关,不曾想,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别人的点拨下,又前往长安,希望自己的文赋能被唐玄宗看到。他刚到长安,唐玄宗又带着杨贵妃去洛阳游玩。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至高无上的皇帝似乎与岑参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出入二地,盘缠已尽,求仕无望,备受打击的岑参感慨:“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求仕无果,他却结识了当时名闻天下的名人雅士。唐代的文人们都会会集到长安,为着任途奔走呼告,很多时候,求仕不成,却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李白和杜甫如是,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斗诗的佳话如是,而今,岑参也是如此。
出入二地期间,他经常与王昌龄、李颀欢聚,与王昌龄的友谊更深。其后的岑参又到河朔一带游历,大唐的山水,朋友的鼓励,让他明晓了路在何方。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岑参参加科考,以第二名的成绩及第。这一年岑参正好而立之年。他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官职很小,地位卑微,岑参虽苦恼,却只得接受。需要重重提及的是,岑参后来与颜真卿成为好朋友,正是颜真卿的引导与点拨,帮助与提挈,促成了岑参人生的一大转折,走向远方。一入边塞,他便被任命为右威卫录事参军,担任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当然,正是因为岑参内心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赤焰,面对颜真卿的提议,他才能下定决心,奔向黄沙漫漫的远方。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踏上了能承载他建功立业梦想的边塞之旅。他就像那个虔诚笃定一心向西的唐僧,历尽千辛万苦,走大漠,过火焰山,经过陇山、燕支山、祁连山、敦煌,出阳关,又经过浦昌海,到达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继续西行,经银山碱、铁门关,终于到达安西(今新疆库车),开始在高仙芝幕府任职。几千里的行程,长途奔波的辛劳,岑参一一化解,为的只是心中的夙愿。
或许正是这样的入塞经历,他的诗风陡转,每个字,每句话都感人肺腑,苍茫豪迈而又侠骨柔肠。“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入塞之人星夜兼程,赶赴边塞,为的是保家卫国,征战沙场,但他们亦有离家思亲的惆怅,此种情境,非历经之人不懂。他真的也到了火焰山,与唐僧师徒一样,感受着火焰山的高温与炽热,只不过,他没有那把能熄灭火焰的芭蕉扇。“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造化之神奇,自然之伟力,尽在诗人心底,难怪他生出万千慨叹。这样的格局与气象,让岑参的诗读来豪情满腹、昂扬豪迈又真实动人。那首我们熟知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亦是写于第一次入塞之时。漫漫无际的沙漠,渐行渐远的故土,遥在远方的梦想,牵挂心头的情长,这所有的所有,让岑参的诗有了力透纸背的力量。
两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不但了解到异域风光,物产丰饶,也了解到边塞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只是,让他内心发堵的是,边塞所有的将领都知道了安禄山的野心勃勃,唯有唐玄宗还蒙在鼓里。回到长安之后,例行公务向朝廷报告边塞情况,却又万般思念边塞的友人。此次回长安,岑参与高适、颜真卿、杜甫、储光羲等大诗人交往密切,他们登高赋诗,此唱彼和,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唐代文人的朋友圈,全是熠熠发光的诗坛明星啊,明星荟萃,光彩夺目。长安的生活惬意安和,但岑参内心总会失落,他还是想深入遥远荒凉的边塞,为国为家做点事情。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39岁的岑参二赴边塞,经陇头、临洮(今甘肃临潭县西)、金城(今兰州市),到达了凉州(即武威郡),又经过玉门关、贺延碛,终于到达了北庭府城,开始在封常清幕府中任职。这一时期,岑参的诗歌风格更加壮阔,情感更加激昂,边塞的将士们口口相传着他的诗作,那一篇篇光彩照人的诗作给了大唐将士们以情感的慰藉,以精神的引领,以斗志的坚定,岑参不愧是优秀卓越的战地记者!“暮雨旋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将军指定,从容不迫,以身作则,指挥将士们打了胜仗,岑参的记录真真切切,感人心扉。“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这是对将士们大气磅礴豪情的称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环境恶劣,黄沙漫天,但抵挡不住将士们马革裹尸的热血沸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岑参送别友人时的怅惘与苍凉。这个时期岑参的诗作,无一不是从心中流淌、荡漾着满满的大唐气象。
公元755年,这是所有大唐人不得不铭记的日子,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唐玄宗携带着他的贵妃仓皇出逃。而临危受命的岑参的老上级封常清因为战败被唐玄宗赐死,临阵斩将,唐玄宗的昏聩可见一斑。远在边塞的岑参听闻这些消息,痛心疾首。
公元757年,他到风翔,因为杜甫、裴荐等人的举荐,被唐肃宗任命为右补阙。这个官职位不高,但属于谏官,可以给皇帝提出很多建议和意见,岑参尽职尽责,提出了许多对朝廷有利的建议,颇受唐肃宗赏识。此时的他,迫切希望唐军收复长安,于是,写下那首名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长安未收,诗人内心痛苦,战火何时才休?悲痛而伤感的情绪氤氲诗中。这一年,唐军在郭子仪的率领下,收复长安。
公元758年到公元765年,岑参大多时间在长安任职,按理说,岑参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平稳安顺,与朋友们交游和诗,与家人们享受天伦,人生无虞。但身老心不老的岑参始终觉得人生少了点快意,他的利国利民的抱负没有施展。公元767年,年过半百,已经52岁的岑参接受朝廷任命,前往嘉州(今四川乐山)任职,用他的话来讲,此次去嘉州,是做一州之长,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以做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因此,他还是抛家舍业,前往嘉州,踏上入蜀之路。到嘉州后,他才发现他的宏图无法施展,他在这里除了催租催税之外,几乎无事可干。他看着百姓生活辛苦,不忍去催,于是采取拖延政策。赤子之心的岑嘉州时时处处在为国家与百姓着想。也许是年老思亲,身在嘉州的岑参一日甚一日地思念长安,思念亲人,他上交辞职文书,渴望东归。“泸水南州远,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溪鹭等闲飞。镜里愁衰鬓,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思乡心切的岑参,想象自己的魂魄回乡,也许他知道自己身体不支,会不久于人世,内心凄凉无处寄托。
一心东归的岑嘉州最终没能魂归故里,而是客死成都,这一年是公元769年,诗人54岁。岑参的个性豪迈热烈,不拘囿小我,不耽溺安逸,他始终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一个敢于立志且勇于践行的好男儿。虽然,他没能在政治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笔,但是他深入边地、以苦为乐的瑰奇和雄浑让他的诗真实而厚重,辽阔而高远,洒脱而奇壮。他的诗是入骨入心的、一如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