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写文章容易,但想标题真的很难,为了多增加一点可怜的点击量,就要费尽心思去想一个别人看到了,可能会点开来阅读的标题。真的不容易。
最近都在看武志红老师写的那本后来因“质量”不过关而被下架的《巨婴国》,但是却不敢拿来作为文章的标题来使用,因为害怕简书会被封号。
因为害怕,所以前两天我都费尽心思地做了一件我本人最讨厌的事,铺垫再铺垫,文字不超一千,都不敢写《巨婴国》里提到的观点和理论。还不敢直接提出理论是来源于武志红老师所著的《巨婴国》。
其实前两天写的文章,都是基于《巨婴国》里的观点写的,只是因为自己胆小怕事,所以没敢直接表达。
如果我稍微胆子大一点,直接拿《巨婴国》来作为标题的一部分的话,相信以武志红老师的知名度,我写的文章也不算太差,点击量也会比现在的好很多。
毕竟昨天晚上在听到武志红老师分享他对“原生家庭”的解读的时候,他的粉丝们都在惋惜《巨婴国》被下架的事。
而我能够这般幸运的,在想看这本书的时候,遇见拥有这本书的帅哥,实在是该感谢上天对我的眷顾和帅哥大方地把书借给我看。
所以,我决定了,与其讳莫如深、不敢去承认,还不如大方承认来得自在和舒适。因为这关系到,我能否继续写下去。
01
在武志红老师所著的《巨婴国》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巨婴。
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而武老师认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心理年龄只停留在6个月前。
为什么武志红老师会有这种想法呢?
根据精神分析师们私下里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如此。
5岁前分这样三个阶段:
0~6个月,武老师称为一个人的阶段。虽然婴儿看起来和妈妈或其他抚养人在一起,但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且整个世界必须以他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
一个人的阶段会绝对地追求控制权,必须得是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的意志得被消灭。
6个月~3岁,武老师称为两个人的阶段。婴儿开始意识到,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由此,亲密和独立构成了一对矛盾,两个人的意志同时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矛盾。这时的婴儿能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了。
两个人的阶段的主题是争夺控制权,但不再是有你没我的控制权,而是可以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但希望自己的控制权多一些,同时要求两个人的身心都忠于彼此。或者说,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
3~5岁,俄狄浦斯期,武老师称为三个人的阶段。发展到俄期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譬如,孩子、工作、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
而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心理特征:
一,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三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也就是说,小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他们觉得,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特别是,他和妈妈,构成了一个心理共同体。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
武老师依此推论,超过6个月之后的共生,都可以称为病态共生。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等。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武老师称为共生绞杀。
二,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毁了自己。
武老师认为,这是巨婴和婴儿的核心心理,也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男人都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都有皇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如果不听话,就会有斗争。
这也是孝顺和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三,偏执分裂
偏执分裂,是6个月前,特别是三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
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婴儿能力很差,一旦被照顾好,他的全能自恋得到满足,他就会有一种神一般的感觉——我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运转;一旦没被照顾好,就会陷入彻底无助中,同时也会生出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或者自己。
一旦有任何失控发生,婴儿会想,既然“我”控制不了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他力量控制的;并且,失控多是不愉快的,所以,控制这件事发生的力量是敌意,并且是主观敌意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婴儿就将失控产生的“坏”从自己的身上割裂出去,并且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了。
类似逻辑,在巨婴身上很常见。譬如,家里少了钱,父母会因为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认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认,就往死里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认,因为不是他干的;有些孩子则是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认的。
巨婴们之所以的如此的逻辑是这样的:丢钱,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干→这个力量是恶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归罪的就是孩子,所以就去怪他→他既然是恶意的,还不承认,那就必须逼迫他承认,这样,这份“坏”才能控制……
武老师认为,国人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复杂难处,就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都带有一个婴儿在6个月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国人就像是一个会行走、有思想,但却因为一己私欲而要求别人跟自己统一思想、听自己号令,以己为尊的巨婴。丝毫接受不了或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02
在某些不太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多家庭都会生好几个孩子,然后选择学习最优秀或者他们最喜欢的孩子,倾尽家里的积蓄,都要送他到城里读书,希望他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出人头地。
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读书机会来自不易,是家里人共同努力和兄弟姐妹牺牲自己本身有的机会才争取来的,对于家庭,被送出来的孩子自然是念及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恩情的,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特别替家里人着想。
小智(被送出来的读书的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有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和当地一个家境不错的女孩在谈恋爱,所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羡煞旁人。
就在这时,小智觉得,自己实现了当初家里人对他的期待,不负众望,想要更上一层楼,让人生更完美。于是提出和女孩买房结婚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接上家里人来这里和他一起享福。
可女孩不愿意了,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凭什么要接你家里人来住?经过多次协商和争吵都无果,女孩很不开心,家里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定插足此时,帮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也希望男孩能够妥协。
男孩也不示弱,立场坚定地说,我能有今天,都是家里人给我的,必须接他们过来享福。经过多次和女孩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无果,干脆请家里人出山,希望女孩能够理解自己的不易。
双方家庭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互相争斗。谁也容纳不了谁的意见。
于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升级为了两个家庭的互掐。结局可想而知,最终两败俱伤,谁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房子没买成,最终落得一个分手的下场。
这也许就是武志红老师在巨婴理论提到的巨婴心理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的体现吧。
共生:结婚本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因为一些利益问题,意见不合,而升级成为两个家庭之间的斗争,最后斗到两败俱伤,让本该在一起的有情人因此而不得已分手了之。
就是因为男女双方内心都没有界限感,认为自己的事等同于家里的事,斗争才会升级,到最后白热化,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全能自恋:男女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够听自己的,都不愿为对方考虑,除了全能自恋,还都很自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己为尊。最后斗到两败俱伤,分手下场。
偏执分裂:男孩和女孩容不下对方的的意见,固执己见,容不下对方的想法,而都希望对方能为自己牺牲。意见之间不能共存,最后只能是有情人难成眷属。
这两个人本身就没长大,就像巨婴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非常地自我,以己为尊,注定是难成正果的。
唯有让这两个人学会接受和听取对方的意见,并做出一定的妥协,在心智上有所成长,才有可能得到并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
03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那么久,其实我是挺痛苦的。相信作为读者的你也一样。
其实我是不敢苟同武老师的巨婴理论的,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能和大家有一个讨论的机会,接纳不同的意见。
因为我真的不想像题目所说的那样,世界很大,我们的心却很小,小到无法接受不同的意见。
也不希望自己像那对男女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只看到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里不成熟的理论而故步自封。
所以,欢迎各位有缘点开阅读的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感谢。
武老师在巨婴理论里有一点是说得对的,如果一个人无法接受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还到处无理取闹,那跟一个巨婴又有什么区别呢?甚至有时还不如一个婴儿。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