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造》有感
一、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楚王丢弓,心却自由。我们是摇摆于忧愁与欢乐间的一架天平,常站在中间左右为难。而《自造》的作者陶勇则从失去中获得,在存在中要回。内心强大,纵然风雨,巍然不动。
二、看待事情的着眼点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着眼点是战略,落脚点是战术。当我们的着眼点落在自己缺陷的一面,价值感押在和别人的攀比中时,这注定是一场诱人却必输的败局。
01.圆心未变,半径加长了
朝阳医院的眼科专家陶勇大夫,因为一场暴力伤医事件走入了公众视野。他看事情聚焦的点很清奇,我们大众的聚焦点在于磨难让自己失去了什么,而他的着眼点却是因此收获了什么。他觉得过去两点一线,如今圆心未变,半径加长了,反而更充实了。从事的依然是医学,但往前伸,用科普眼知识,让人预防眼病;往后伸,用人文和公益,帮患者找到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02.家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特别多的家里边,压力来自于身边人。家是心灵的港湾,身处风平浪静的港湾里,就不容易波动。
父亲的教育是树立人生的主心骨;爱人的支持是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陶勇的父亲和妻子都是大智之人。在他面前,父亲云淡风轻,用自己砍柴受伤的故事告诉他:没事,谁没倒过点霉。父亲的伟岸,给了他“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的绝地反弹的勇气;妻子淡定从容“你知道吗?你都上微博热搜了”,一句不抱怨、不吐槽的正念避免了把他带到更糟糕的地步。紧接着“家里都好着呢,老人也好,孩子也好,没事”,寥寥数语,铿锵有力,给到了他想要的心安和希望。
这风平浪静的言语背后是如其所是,而非如己所愿的真爱;是对彼此的懂;是优良的家风。换作我们寻常家庭,单就孩子学习那点事就已经鸡飞狗跳了,若是遇到此等大事,那简直是泰山压顶,天之将倾之灾,就更动荡不安了。
三、自造幸福、自造人生
一个人,始终在一种比较中自我否定和失去自己,就开始焦躁了。如果找到了自造人生观,找到了一个能够让自己回归自我的路径,就能够变得平和。
01.空心病,就是内心价值感缺失
大学生之所以“茫盲忙”,是因为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没人告诉答案,自己找不到方向了。快节奏的生活缺乏发酵,短视频等所有看到的东西,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内化,不能形成自身的能量。貌似经历了很多,但回头一看,感觉啥也没干,所以内心空虚。眼下最该做的当是:调整节奏,等一等灵魂。
02.遵守规律,制造平衡
人生本就是一个动态平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跟外界发生物质交换、情感交换、心灵交换。
诸行无常,事物发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可也正是因为不确定,才一切皆有可能。所以,犯不着所有的事情都得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犯不着所有的事情一定要被自己审判通过。未必非得都理解了才接受,可以先接纳了这一切,然后等过上好的生活再说。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因为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习惯性的上帝视角,去审判对错,断定应不应该,总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是站在真理那一边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意识不到,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上可能会失去“面对—解决—放下”的整体性。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论得失。正如陶勇所言:“在比较中失去的,可以从存在中要回来;从存在中失去的,从比较中又要回来了”。
价值就是被需要。与名利双收的人相比,你有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人生方向,失去的幸福和谐,在被他人需要的存在中要回来;自己所遭受的,所失去的,与比你更差、比你失去更多的人比较,算不上什么。
这个时代最好的、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变化,变化中就有机会,变化中就能有新的认识。我们要遵守规律,练就“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把无常当常态,把不好的事情往好的方向转化”的能力,尊重平衡,学会平衡,制造平衡。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在乱局中保持定力,是当下该做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