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品德与出众的才能是获得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儒家圣贤们十分看重人的品德,认为品德比才能更重要。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啬,其余不足观也。”。孔子认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其余的一切也就不值得一提了。只有德才兼备,以德育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当德与才不可兼得时,当舍才而取德,正如孟子“舍生而取义者也。”。王阳明认为,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于修养自身品德,那么自然能够公正的辨别是非好恶,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将国家等同家事一样关心,把天地万物看做一个整体,从而求得天下的大治。因此“致良知”不仅是文学之道,更是育人之道,重在育人之德,“道德”和“良知”等精神品质蕴含于经典之中,对人的自身修养有着与之相应的陶冶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两种品质不好的人:一种是品质不好,能力也不强的人,这种人因其能力有限,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会太大。另一种则是品质败坏,但才是敏捷能力出众的人,这种人更容易寻捷径上路,一旦得势将会对反对他的人或社会集团造成巨大的危害,甚至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毁灭程度,最终断送一个家庭,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没有灵魂的头脑,没有德行的知识,没有仁善的聪明,只能起着负面的破坏作用。
反之,品德高尚的人,即使能力有所不及,也会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认识,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来获得成功。当然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才能。一味的强调道德修养,不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何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德为先,就好像王阳明告诉弟子的话,良知在人心,随你如何,也不能泯灭。德行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前提,而才能是我们创造人生的手段,做到德才兼备,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