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也是一种习惯。
但是很多人毕业之后就把书本放下了,不仅是手上放下了,心里也放下了。
还能去考个某某专业证书,继续进修文凭,当做找个好工作的敲门砖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我一直跟人说,我从毕业后到生宝宝前也是不读书的,现在想想不对,感觉上没读书是因为读的都不是像现在这样给予我丰富的心灵营养的心理学,所以感觉上好像没读书。
盘点一下也不少呢,记得以前租房子,每次搬家两箱书,都是我平时买的呀。
后来变成三箱,四箱。
读了很多励志的,成功学的书,当时对我的帮助并没有很大。但是现在有了心理学的加持,以前读过的书就开始发酵起来。
读了一些毕淑敏的,一些国外经典名著,很多玄幻小说。
我从小爱书,小时候家穷,没钱买书,但凡能借到的书,想方设法借来看。
走路看,吃饭看,不眠不休的看。很快看完还回去,再借下一本。
读中专的时候,生活费省下来几块钱买旧书,租书看。同学圈子里也有了更多的书可以借。
笔记抄了很多很多本,视如珍宝。
毕业之后,自己挣钱了,就开始满足自己的一些小小心愿,每年买两三本书。
现在想想,那时候还是不敢花钱在这里,其实我是压缩了我的心愿的。
用现在的疗愈语言来说,因为内心里的“我不可以给自己花钱”这个限制性信念。
虽然书一直有在读,但是心灵没有成长。因为一边盘算买书,一边不敢买,害怕什么?害怕妈妈。我妈妈讨厌我买书,讨厌我读书。虽然毕业之后6年多妈妈并没有在身边,但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害怕,已内化成生命的一部分。
一边读书,一边不敢让自己太享受读书。
就像现在过节日,不敢享受节日。
就像现在每一天,不敢享受每一天。
为什么工作让我快乐?因为在那个环境里我得到的都是快乐,成就感。
在家里得到的是压抑。
今天读了一本书,《看画识童心》,一边读一边翻出来我保存的两个宝宝的涂鸦。
草莓画的人都是不笑的,甚至很多苦脸。
是的,我妈妈就是那样的。一脸苦相,因为内心的苦。
我又何尝不是呢?我很小的时候就发誓,不要像我妈妈那样长成一脸苦相,我的内心要乐观要阳光。
但是,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巨大的影响力。
我回家是不太敢笑的。因为我们家的大人没有笑的,气氛蛮压抑的。
在我和草莓的小世界里,我们俩玩玩笑笑,我也是小声地笑,不自觉的会压制自己。
感谢这本书,感谢我回头看看孩子们的画,像镜子一样,镜映到我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讨论,“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有个回答我记忆深刻。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存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上。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