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Stretch: Unlock the Power of Less -and Achieve More Than You Ever Imagined 《俭省:释放“少”的潜能,取得“多”的成就》
作者:莱斯大学管理学教授斯科特·索南史恩 Scott Sonenshein,曾出任过许多跨国公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微软(Microsoft)的战略顾问,在硅谷的一个创业公司经历了网络泡沫的繁荣与衰落。
本书核心观点: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利用手里现有的资源发展。
少拥有一点东西,也的确能让东西发挥最大的效用 —— 但是“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味求“少”,发展才是目的。
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利用手里现有的资源发展。道理就这么简单。
有人曾经对欧洲两千个专业人士做过一次跟踪研究。首先,在这些人刚刚获得硕士学位、即将走上职场的时候,研究者让他们填写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判断题包括“我想挣很多钱”、“我想获得很高的职业声望”等等,测试他们的个人野心。
三年以后,研究者回访这些专业人士,发现当初野心越大的人,挣的钱的确更多。特别想挣钱的人也特别能挣钱,结果很不错。
但是七年以后,研究者再次回访这些专业人士,发现结果变了。当初特别想挣钱的人,现在的收入反而还比当初那些没有强烈挣钱愿望的人少了。而且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也不行 —— 现在他们普遍有一种失望的情绪。
可能早期的希望太大,导致后期的失望也大,结果反而没干劲了。
想挣钱,是现代社会最容易理解的愿望,人们追求“更多” —— 更多的收入、更大的办公室、更高的职位、更好的汽车等等,有这种强烈愿望的人,索南史恩称之为“追逐者”。
追逐者,追逐外界的东西。索南史恩说,这个追逐心态,有三种来源。第一个来源是跟别人比。我们时刻都想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很多时候比绝对位置还重要。我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比同事多挣或者少挣了多少钱。第二个来源是我们总是认为要想办成更多的事儿,就得动用更多的资源。我们常常忽略自己已经有的资源的价值。第三个来源是,我们单纯就是想要“更多”。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拼命追求更多资源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追逐者呢?
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游戏。在短期内,你追逐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然后你获得的评价就越高,你向上攀比的对象也越高,你越想追逐更多的东西。正反馈的游戏一旦陷进去,想要主动停手那就太难了。
但是这个游戏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要么把能从外界获取的资源耗光,要么把自己的精力和希望耗光。
一旦发现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正反馈游戏之中,就要意识到,这样的游戏都是不可持续的,就应该想想未来怎么软着陆。疯狂扩张的公司往往会被自己压垮,作为追逐者的个人可能会后劲不足。
那面对一个具体的局面,到底是应该悠着点,还是全力以赴争取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判断标准:
游戏是不是可持续的;
你的追逐到底是真正实力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俭省不等于吝啬,俭省是一种思维模式。索南史恩说,俭省思维有三个好处 ——
第一,俭省者关注长远目标。
第二,俭省者的攀比心理比较弱,不会陷入追逐者绝境。
第三,最重要的是,俭省者总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
《稀缺》,英文就是 Scarcity,不过那本书说的不是经济学上的稀缺,而是人心理上的稀缺,严格的说应叫“短缺思维”。那本书说,短缺思维会把我们的头脑封闭起来,有机会也看不到,所以穷人会更穷。这个思想我非常赞同,但《稀缺》里说的这个思维模式,是被迫的,而且是人已经面临生活绝境了,一种非常难受的状态。
我看现在索南史恩这本《俭省》,跟《稀缺》不太一样,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俭省 —— 不是买不起,是我不想买。
这种俭省,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索南史恩说的俭省,就是这么一种思维模式 —— 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绝境。
无差别和有差别,根本区别不在于劳动强度大小,而在于你有没有创造性。
有价值的人类劳动是“有差别的”劳动,是你能不能给手里的资源增加一个创造性的附加值。
获得创造性的一个好办法,是人为设定一个限制,逼着自己在一个框架之内寻找发挥。
俭省思维模式的关键,是从已有的资源中发挥出创造性的价值。
一个最普遍的创造方法,就是“想法的连接”。上次说“发散思维”,咱们说过最好能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提供一个新思路。想法连接式的创新模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可能遥远的想法比你手里的东西还有用。可能外行比专家还厉害。可能这是一个多面手当道的时代。
成为专家的办法,是“刻意练习”。第一,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第二,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综合统计,在那些最可预测的环境里,练习能解释24%的表现。在最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练习能够解释的因素只有4%。
二十一世纪什么人才最贵?
答案当然是天才最贵。天赋无法复制,可遇不可求,是最稀缺的资源。
那什么人才是第二贵的?答案是多面手。“特极斜杠青年”
“刻意练习”的关键不是时间,而是方法。但问题在于“方法”很难观测,“时间”容易统计 ——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对练习的研究都在考察练习时间,其实总时间根本不能说明问题。一个医生在刚工作的头几年,是经验越丰富水平就越高,可是几年以后水平常常就停滞不前了。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花时间工作,而不是* 在学习区 *工作,那不叫“ 刻意练习 ”。 “老手并不一定是高手”,“专家不一定最好用”,这两个道理,仍然是成立的。
这是一个需要通才的时代。可是“练习”容易刻意,但是成为通才,似乎很难刻意。你很难抱着实用的目的学习广泛的知识 —— 到底哪个知识有用,应该在各个领域投入多少时间最划算,这种优化问题根本无解。通才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对付复杂问题和不确定的局面。
现代社会,过分追求“多”,好像是不对的。可到底哪里不对呢?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这本书给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书核心观点: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利用手里现有的资源发展。
追逐者心态公式:拥有更多资源 = 获得更好的结果。而真正要把事情办好,需要的是另一个公式:
更好地利用资源 = 获得更好的结果正反馈游戏:在短期内,你追逐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获得的评价就越高,向上攀比的对象也越高,你越想追逐更多的东西,主动停手很难。但是这个游戏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要么把能从外界获取的资源耗光,要么把自己的精力和希望耗光。
资源的“内在价值”是一回事,而人怎么利用这个资源,是另一回事 —— 如果人能够善加利用,就可以给任何资源创造新的价值,现代人,应该尽量干那种“有差别”的劳动 —— 也就是要创造。“俭省思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俭省思维”不等于吝啬。它有三个好处:
第一,俭省者关注长远目标。
第二,俭省者的攀比心理比较弱,不会陷入追逐者绝境。
第三,最重要的是,俭省者总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
“俭省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绝境。
俭省思维模式的关键,是从已有的资源中发挥出创造性的价值。一个最普遍的创造方法,就是“想法的连接”,即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提供一个新思路。
发挥创造性,“刻意练习”成一个专家就远远不够了。这是因为练习的作用有限:
第一,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比如音乐、教育、编程。
第二,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能解释24%的表现;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能够解释的因素只有4%。
“窈窕淑女效应(Pygmalion effect)”:你当她是个什么人,她最后就真的是个什么人。俭省思维模式的关键在于怎么开发手里现有的资源。你把别人当成什么样的人,别人慢慢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人,你自己就会变成什么人。这个“预期”,放在自己的身上,其实就是“叙事自我”。我们时刻都在给自己讲一个故事,说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是个这样的人。人都是高度可塑的。
wwg
做投资也是这样的道理,去研究100个公司,不如把有限数量的公司,几个行业的景气度,估值模型,风险点等研究透彻,这样在这几个公司你就成为优势和专家,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杀入,在风险来临即可退出。或者研究出几种长期的投资逻辑,比如价值投资成长投资逆向投资,当符合这样模型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比别人更能把握时机杀入。深度决定竞争力。不做自己不懂的投资,因为在那个局里面,你属于那个傻子。
《断舍离》,大部分在做断舍离的人根本没有领会俭省的意义,断舍离最终劝导我们的正是节《俭省》这本书提出的观点:避免让自己去陷入求多的思维模式,去专注已有资源的价值,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更长远的目标上。一味的去追求极简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另一种绝境,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发展。
避免既要又要还要!
《囤积者》这本书,其中就有一种人,感觉某件东西有用,就留了下来,可是这件东西一直没派上用场。结果是东西越囤越多,家里成了脏乱差的 “垃圾场”。
“成功向内求”,一味地向外追逐,更多物质,更高地位,更多享受,这种追逐会攫取我们的心智头脑,控制心神让我们时而焦虑时而沮丧,每一分钟都处在对结果的关注中。所谓
“成功向内求” ,就是转移注意力到当下我们所拥有的,有长远目标但不执着于目标,能享受能满足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又有清晰的愿景执行行动,有良好的意志力和判断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