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了,脑子像是无法思考一些新的东西似的,所以我打算写一写以前的一些思考。
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之争,我已听说了无数次,心中自然也有自己的结论:我更看好电子书。这种结论也并非与私心毫无关系,纸质的书籍常常堆在书架一堆就是好几年,而对于收藏了阅读地址的书籍,我总会在空闲时候看上几页,虽然算不上精读,但时间一长好歹也能读完几本,此外后者价格更便宜甚至是免费,也是获得我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曾见过一群文学爱好者讨论这个问题,或许是因为兴趣原因,他们大多数人都看好纸质书而不看好电子书,而被他们反复提到的一个原因就是:纸质书有一种“情怀”。而情怀这种东西的时效性很强,如果未来的人都习惯用kindle来阅读书籍,他们会不会说,电子书是世上最有情怀的书籍载体?此处换一种说法,如果让现代人看竹简,他们会认为有情怀吗?但如果是一个古代人呢?
许多人不看好电子书的第二个重大原因是,这种阅读浅表而碎片,不像纸质书那样有深度而且成系统。事实上这种说法偷换了一个概念,有深度与否、成系统与否,是用来形容阅读内容的,而非用来形容阅读方式的。虽然目前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电子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所阅读的内容的确浅显且碎片,但如果将优秀的著作搬运到网络上,那么也会有人阅读,电子阅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由深度有系统的阅读。
纸质书的优点不是这种载体所带给它的,所以电子书未必不能够补齐,而电子书能较纸质书而言更大程度地跨越时空限制,这却是纸质书永远做不到的。这就像去年身边人无数次讨论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争一样,传统媒体的优势并不是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带给它的,而新媒体的音乐视频与文字结合、更便于传播、互动性更强、时效性更强等特点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
此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想说两句。纸质书与电子书,在未来会共同存在还是其中一种取代另外一种呢?我认为会共同存在,但这种共同存在只是时空意义上的共同存在,而不是效用意义上的。在未来,纸质书更多是作为人类历史资料而保存下来的,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展览。也许说到这里有人会反对,那么,好好想一想,现在的竹简还存在吗?是用来干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