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好在是酸》


  我这嗜酸的癖好,仿佛是味蕾自行其是立下的一方小小王国,与周遭的世界泾渭分明。父母不喜酸,身边的友人同事也大多对酸味敬而远之,唯独我,没来由地为之深深着迷。那酸,不是尖利的刺激,而是一种能让舌底生津、胃口大开的鲜活引力,是藏在日子褶皱里的一抹俏皮的亮色。好在,先生用他的双手,为我的这座“酸味王国”筑起了坚实的城墙——他特意为我学会了泡一手地道的川味泡菜。他泡的萝卜,是我私藏的风月宝鉴,每一口都是脆爽的“咔嚓”声,辣意是先锋,随后,那一丝幽微而坚定的酸,才慢悠悠地探出头来,正正搔到我味蕾最深的痒处,让我欲罢不能。

  今儿个,连绵的阴霾总算被太阳公公一掌挥开,金灿灿的光泼洒下来,连心情都变得亮堂而轻盈。我们俩像是赴一场久违的约会,兴致勃勃地扎进了那片生机勃勃的烟火人间——菜市场。一走进去,那股由无数生机交织而成的热浪便扑面而来,谁能不爱这鲜活的生命力呢?红的番茄、绿的青菜、紫的茄子,水灵灵地招摇着;而那敦厚的白萝卜,是我冬日的挚爱,它静卧于摊上,通体透着温润的光泽,是“地三鲜”里最接地气的一抹清甜。

  将它买回家,随便切块与骨头一同投入瓦煲,文火慢炖,便是一锅能慰藉所有寒意的至味。出锅时蘸上先生用辣椒、蒜蓉和生抽调和的灵魂料汁,那复合的鲜美在口中炸开,滋味简直“不摆了”!

  在我们家,餐桌自有其不成文的法则:“多吃菜,少吃饭”。米饭是从先生同事家买的当年新米,图的就是那份无蜡、无添加的放心。无奈米吃得慢,时常生出米虫,便更觉这“少而精”的必要。

  菜肴讲究荤素搭配,而我的一颗心,终究是更偏向那满口清新爽脆的各式时蔬。阳儿这点随了他爸爸,是个好养活的“小吃货”,除了肥肉,几乎来者不拒。

  至于我和先生,口味则像餐桌上的两极:我钟情于海鲜的咸鲜,他则笃爱肉食的丰腴。看他夹起大块颤巍巍、油亮亮的肥肉送入嘴中,我起初总会生理性地一阵犯恶心,后来见的次数多了,倒也练就了一番“眼不见为净”的本事,只在心里默默将它想象成一块无味的白豆腐。

  婆家人为了让我给阳儿树立“榜样”,曾苦口婆心地劝导,搬出“不吃肥肉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见我依然“冥顽不灵”,他们便转换策略,在炒制青菜时,悄悄切几片肥肉炼出猪油。那独特的荤香我一闻便知,一开始是坚决不伸筷子的,后来转念一想,为了阳儿能间接摄取些动物脂肪,我也就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大约是为人母后,在坚持自我与家庭和睦之间,达成的一种微妙平衡吧。

  我们几乎坚持每日采买,不吃隔夜剩菜,这是我为这个家立下的、关于新鲜与健康的固执规矩。今天的餐桌上,为先生炖了浓白的蹄髈芸豆汤,那满满一锅的胶原蛋白,足够他一人心满意足。

  于是,我们便为自己挑了一条一斤多重的鲈鱼,鱼眼清亮,鱼鳃鲜红,一看便知无比新鲜。卖鱼的老板实在,爽快地说:“最后一条了,给你们算十四块一斤!”原本是十五块的,我们一贯不擅也不爱讲价,这份主动的善意,便足以让我们心怀感激地领受。

  折返时,目光被一家摊贩上饱满的辣椒和油亮的茄子吸引,这两样寻常食材,简直是天作之合。简单切配,同锅爆炒,辣椒的炽烈与茄子的绵软相互交融,便能成就一道下饭的神仙美味,操作虽简朴,味道却极不平凡。

  夜幕降临时,厨房里炖锅咕嘟,蒸锅冒汽,不同的香气交织融合,便是我们家最踏实安稳的背景气味。

  我的酸,他的辣,孩子的乖,家人的那份有时略显笨拙却无比真诚的牵挂,都细细地熬进了这一日三餐里。这人间至味,原不在于食材的贵贱,而在于这滋味纷呈里,有理解,有包容,有妥协,更有爱。好在,这一切的起点,是我那没来由的、被郑重以待的——酸。

——END——

原创不易,欢迎"点赞+关注+收藏"感谢有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