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成语出自《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指医生诊治疾病时,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成语被引申为解决问题时只关注表面现象,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
古人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原则,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现代医学也传承了古医学的脉络,头痛看医,医生会全面考虑头痛的发病原因,在根源上进行医治。如,某人头痛,有可能是血压问题,也有可能是神经性头痛或其他病因引起的。脚痛,有可能是腰椎病变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糖尿病或其它疾病引起的。这时,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治疗,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发现,目前有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孩子的学习上下了很多功夫,却看不到学习效果。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认为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因造成的。如,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根本不理解背到脑子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家小孙上二年级,每周要背一首古诗词,他记忆力很好,十分钟就能背熟一首古诗词,但是,让他将背熟的古诗词用语言解释一下,他根本就解释不清。老师让学生背古诗词,家长只能让他去背,但是,背会了又能怎样呢?因为他完全不懂古诗词的释义,完全就是背了个寂寞而已。其实,老师可以事先把要背诵的古诗词讲解一遍,再让孩子回家背诵,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家小孙娃患支原体感染,发低烧一个月,学校不允许上学,只能在家养病。老师说,会给孩子补习缺课内容。实际上,老师根本没有时间补课。老师的一个电话,要求家长给孩子补习落下的课程,家长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死记课本中的东西,孩子消化不了,家长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成语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根本,不能只注重表面现象。尿酸高的病人,脚上某些关节部位红肿得厉害,疼痛难忍,如果只是涂抹一点药膏在疼痛部位,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只有吃一些针对尿酸高的药物,才能解决关节疼痛的问题,这才是治本。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解决短时间内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闭着眼应付一下,绝对治标不治本。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最好还是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