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心就像钟摆一样,焦虑的摆动着,躁动不安,非常痛苦。我们需要“舍得”的智慧,拯救我们脱离苦海,要懂得辩证的变通的去思考去分析去领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按照哲学的思路,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谓“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善于舍得,生活才能张弛有度,进退自如,一个人的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自然安排的就是最好的。
从心灵上说,舍,并非让你全部舍掉,了无挂碍,而是舍掉那些冗余的、沉重的让自己的心受羁绊的负累和执念,留下那些轻灵的、通透的、简约的美好,从而让你的灵魂旷达超脱,闪耀着达观、从容、淡定、神性的光芒,放下才能走得更远,步履才能更轻盈。
从物质上说,所有的物质,房子也、钱财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更要看开。《好了歌》有言:“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现实社会,很多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承担很大风险,上当受骗,甚至成为阶下囚,还有一些人同为手足争夺家产,抢得头破血流,酿成大错。这些人离参透“舍得”智慧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要知道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
从追求事业角度说,人非圣贤,谁都有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的事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论语·子路》有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舍,便是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为心中的目标另外的事物分心。只有懂得了舍得的大智慧,才能够将自己的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山区,一些猎人在狼出没的地方埋下一种“闸”,狼一旦踩到“闸”,腿就会被牢牢夹住。当狼拼死挣扎逃脱无望时,就会果断将自己被夹住的腿咬断,以求得逃生,狼用一条腿的代价,来保全自己的性命。与此相反,还有另一种动物——孔雀。据说,雄孔雀最珍惜自己的尾巴,所以猎人专门选择下大雨的时候出击。这时孔雀的美丽的尾巴被淋湿,它担心飞起会弄坏了美尾,所以宁愿被捉也绝不动弹,于是纷纷“落网”。两种动物“舍得”智商高下立现。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写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剩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舍钱财得人心,舍名利得逍遥,舍欲望得清净,舍得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乃人生上乘智慧。人生在世,功败垂成,尽在一舍一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