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长文,是我加入的一个写作课程的开课前准备资料,名字叫过《神奇的快速阅读法》。文章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快速阅读和传统的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的差别,并纠正了一个长久以来的人们的认知误区:快速阅读并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影响阅读效果的有可能是你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决定了阅读的基本速度?
答案是"视野宽度"。
"视野宽度"是说当你一眼看过去,能够看到的内容的多少。顾名思义,视野宽度宽的人能够看到的内容更多。但视野宽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的。在文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用"汉密尔顿将军说,坚持是一种习惯,当坚持不再痛苦,成功就易如反掌了。"来解释逐字阅读、逐词阅读和逐句阅读的阅读方式在速度上的差异。
一般采用逐字阅读的阅读方法的人都是识字不多活着处在识字阶段的小朋友,当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阅读方式会从逐字阅读进阶到逐词阅读,随着阅读量和理解能力的增加,又会进阶大逐句阅读。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视野也在不断拓宽,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阅读视野是可以测试的,可以找几段没有度过的难易程度逐渐递增的文字来测试,以第一次阅读的结果为准,不要会读,因为当你会读自己已经看过的文字,大脑会将阅读视野自动拓宽。这同时也说明人的阅读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简单易懂、熟悉的内容,我们的阅读视野会比较宽,阅读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到了艰涩难懂、稍微复杂的内容时,阅读视野就会变窄。所以说,拓宽视野宽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广泛阅读。
那么拓宽了视野宽度就一定能提升阅读速度吗?
不一定,阅读速度的快慢和阅读的方式方法有关系。上文提到的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方式其实是一种阅读方法,即定向阅读法,也叫横式阅读法,阅读轨迹呈S形。这种阅读方法的阅读轨迹是严格限制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字逐句,一页一页的读下去。
真正能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竖式阅读法,也称"扫描式阅读法",即眼光看顺着一页书的中心轴往下看,阅读轨迹是竖式的,跳跃的。
横式阅读适合精读细读,但当需要大量查找资料或者看一些提升软实力的畅销书的时候,舒适阅读则更为合适,因为它是一种抓重点的阅读方式,即能保证我们提取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又能节省时间快速阅读。这有赖于我们的大脑的一个神奇的功能——补充和自我纠错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看到的文字是错的,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动安排上正确的文字,从而不影响我们的阅读理解。
竖式阅读速度是横式阅读速度的4~5倍,这么快的阅读速度,会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呢?
真正影响阅读效果的从来不是阅读速度,而是你在阅读时的专注力、连贯性和阅读的能量。
专注力这个很好理解,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不专心注意力都不容易做好,更何况是阅读这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呢!
阅读其实是将孤立的文字变成可以理解的"意思"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要有连贯性,我们在看书的时候,看的是意思而不是文字。例如最简单的,构成有意义的内容的句子要有三个要素:"谁"、"干了什么"、"怎么养"。这是我们常说的主谓宾结构。而扫描式阅读就是在搜索句子里的这些有意义的要素,它从句子的整体着眼,看的是整个句子的结构,相比较于横向阅读的逐字阅读,更易理解句子的意思。
就比如我在读《仓央嘉措画传》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是朗读的。因为要读出声音的缘故,本身速度就提不上去,可当我读累了换成看的时候,我的速度也没有快多少。这本书里有很多介绍佛教的唐卡画像,也有很多佛教的传说故事。很多时候,我都将一整个故事看完了,仍然不懂作者写的这个故事究竟在讲述什么,放下书会想刚刚读过的内容也会发现,其实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装进去。
是我读书的时候没有思考吗?并不是,而是这样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使我脱离了故事的整体,就像管中窥豹,我只看懂了我当下读的那个字,但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意思却不能明白了。于是我就只能再重新读一遍。上文提到的测试阅读视野的时候说过,不能重读,因为重读时视野会自动拓宽。确实是这样,我每当看不懂的地方再重读一遍,就会返回去扫视几眼,意思也就明了了。
长时间阅读其实也是一件很消耗体力的活动,不仅眼睛会疲劳,大脑也会疲劳。所以,当你需要大量的查阅资料时,快速的获取关键性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竖式阅读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快节奏的扫描式阅读方法将阅读方式从单一的节奏转变成为"重点——思考——重点——再思考"的跳跃式节奏,不仅阅读的效率提高了,也不容易造成疲劳。
所以说,一个人的阅读效果的好坏,不能但从他的阅读速度来解读,还要从专注力、连贯性和阅读能能量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