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自己?其实不想上升到什么哲学范畴,就单论生活中简单的自己来说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这句话是山本耀司说出来的。大致理解为自己不能够知道自己,而需要外界的人事物作为反弹的介质,才能从得到的反馈中筛选出“自己”的真实信息。这样理解的话,刚好恰合了“别人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是谁便遇见谁”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到底准不准确,从别人处得出真实的自己的相,真的一定吗?实在是有待商榷。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从外在立体到内在微观尽然的了解你自己。
镜子是你站在它的前面,做什么动作,它就会展示出什么相。镜子如实的还原了你给予它的信息,所以镜子的反馈是相对客观的。但是,你对着一个人笑或者哭,得到的反馈就不会是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了。有可能你哭他在笑,而你笑他却是哭的。人不是镜子,人是有灵魂且有独立思维的生命体,他对你传到的信息,会进行复杂的识别,然后加工解读。反馈回你后已经不单纯了,这之中夹杂了太多别的东西。
笑着,就一定能遇到笑着的人吗?不一定的,你心情大好,嘻嘻哈哈。可遇见的尽是些心情不好的人,他们或许会因为你的开心更加的不爽。或者还会误解为幸灾乐祸,原本你的好心情只是属于你自己的事,但是,你展示出来的,只是片面的东西,别人并不会细致的调查你到底为何笑,是因为捡了钱,或者中了奖。但是,他们只能看到你笑了,只是那一刻,正解或者误解都有可能发生。你是乐观,喜欢开心的人,并不一定就会遇见相同的人。但是“穷人”可能会遇见”穷人“这个就不打岔了。
至于别人是你的一面镜子,这样的说法在《爱因斯坦的镜子》中有一段相反的话,“其实,别人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也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自己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也不需要任何的外界物质作为看清自己的中介。即便站在大庭广众下,仍不能看清自己的情况有的是。而独自呆着,相反还能比较清醒的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自己不属于别人,至于贴标签或者划分群类,那是后话。自己首先得先是自己。如果一个人看不清自己,那实在是有点可悲,因为有句老话,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自己的好与坏,病与痛,喜与悲一定是自己最先知道。别人要知道,也得是自己先发出信号才可以。口腔溃疡了,会拿着镜子张开嘴去看看创口的情况。然后闭着嘴不说话,被人压根不会知道你嘴巴里疼。除非你多次一举的告诉他,我口腔溃疡了好疼。别人会说,吃药喝水看医生,仅此而已。他没有溃疡,他也不会感受到疼。只有你自己这时候钻心,吞咽都困难。
有些人是很可悲的,因为终其一生都无法看清自己,整日里只是活着,处处都需要外界的反馈才能够维持日常行为。这颇有点像人体试验,捆绑在手术台上,用电极刺激一具已经没有生命的尸体,然后观测仪器上的数据,这与行尸走肉没有差别。
也许人不会太早就看清自己,这个东西需要心智的成长。心智的成长确实受外界的影响,但这些终究要被吸收内化,从而得到有内而外的成长。加入很早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成长,这样也是好的,毕竟看清自己挺重要,至少可以使人不卑不亢,更不会因为自己穿着雨鞋,就去故意溅水脏别人的衣服。看清自己就是安分,就是保守自己,在自己的王国里搞建设,走出去与别人睦邻友好。
如果早早的就看清了自己,那实在是件很幸运的事儿。自看清自己的一刻起,不是说就不会犯错和做愚蠢的事儿,而是会有羞耻心,会知道自己得对一些事情承担后果。而且,自己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不管是不是执拗,起码这都是一个独立人应有的自由。
然而倘若不幸,很晚才能看清自己,或索性一辈子都不能看清自己,那么至少得有虚心。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所谓优势,而糊涂到企图去挑战清醒或者能看清自己的人。因为你接收到的反馈很可能是讽刺。这样只能让你觉得这世界面目可憎,而你会觉得,你是好的,而别人皆以恶相迎。
微信:denco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