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大家一定很熟悉了。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突然对这幅图有了新的解读。
按常理,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我们的需求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按部就班下一级需求满足后迈入上一层级,有人也可能同时努力满足两个甚至三个层级。
可是,现实中的一对夫妻,让我对这幅图产生了新的觉悟,多了一份敬畏。
朋友爱人月薪两万多,常年异地工作,一开始朋友跟着对方东奔西跑多年,结果发现荒废了孩子功课,于是,两个人商量,妻子负责回归家庭,负责孩子学业,丈夫继续工作。
原本一切风平浪静,就他们家庭情况来看,夫妻两人都几乎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
经济有房有存款,生理需要早已不是难处。
可惜的是,他们闹得不可开交的离婚根源,正是两个人处于需求的层次不同导致。
一个男人,硕士毕业,年入三十万,黄金行业,按理三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时候,可是偏偏整个人活的暗无天日,自杀、累、没希望是他口头禅。
一开始朋友没当回事,说的多了,男人提出分手闹剧多了,朋友有了一些觉察和反省。
了解之后,总算明白了根源。
原来她爱人六年工作经验根本没形成任何底气,他一直受家里婆婆贫穷、吃不饱穿不暖的过去思想浸染,哪怕自己赚了钱,有了机会,他还是一直守在生理需求,成天算吃穿住行,省吃俭用,活的了无生趣,没钱心慌,钱攥在手里更心慌,生怕贬值了哪天又没吃喝了。
另一边,朋友出身家庭虽不算富贵之家,但一家人相亲相爱,从来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心中有爱,从小日子虽苦但满是努力的幸福回忆。
父母带她见识了可能的风景,关于人或事,她虽然赚钱没男人多,但是很有自己见地,自律且人格独立。
回家后,她自然努力自己,带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朋友,我常感叹她从不管钱,给男人最大自由和财务权利,不得不佩服她的大气和从容淡定。
有一句台词说,有的人没去哈佛但她做到的事远远超过了哈佛学生所为。
我觉得用在她身上一点不夸张,她在自己温饱最难时候,心中关于需求的渴望一直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她永远洋溢着乐观的笑脸,总是认真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有自我实现的渴望,懂尊重社交安全需求的重要,也知道生理需求的现实意义。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几个层次需求她尽自己所能,灵活且充分地满足着,再难的日子也被她过成了一首诗,生机盎然。
可反之,他的爱人,掌握家里经济大权,一个人时间精力几乎全部用来充实自己,用心工作,他仍是看不到希望。哪怕工资涨了又涨,他内心的担忧与日俱增,心里越发畸形,因为他的匮乏影响到了朋友和孩子,朋友第一次透过所谓的金钱、地位荣誉,甚至抛开男人这个性别,看到了一个多么软弱无力的灵魂,一个贫瘠无望的灵魂,一个可怜可悲的灵魂。
她第一次清楚看到自己爱人的真实模样,真的吃了一惊,也第一次明白了一个人身上的硬伤对于婚姻生活意味着多大的危机。
也许别人看到她爱人能干,会赚钱,工作卖力,不吃喝嫖赌,洁身自好。
但只有她清楚,一个需求只停留最低层次的人,不论多大年龄,外人眼里多么光鲜,内在没有自我,不懂尊重、没有安全,该有多么可怕。
喊累没希望,不算什么;抑郁,不算什么;甚至自杀发生在他身上,都不算稀奇。
这一切从这幅图看来,他内在可能还不及一个五六岁孩子来的坚强健全。
婆婆每每多说一句当年的困苦不堪,多提醒朋友爱人一句要好好赚钱,朋友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儿,她明白身边这个人随时可能崩溃,而灾难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身边的亲人。
她想阻止,和我说的时候,告诫了我一句:找一个爱人,对方匮乏的东西危害性大小一定是自上而下,早知如此,她一定擦亮眼睛,找一个只是生理需求暂时没满足的人,只要一起满足了幸福就来了。
可眼下,她的生活像煎熬,距离远又要顾孩子,实在无暇分身劝说陪伴,多多鼓励爱人,婆婆联系很多,劝的都是别回来,赚钱要紧,但都是在孩子脖子勒上了一根绳索,越来越紧。
时间一久,爱人觉得问题可能出在了朋友身上,不安之下时时提出分手,又自己不了了之。
来来回回多了,朋友也觉得心有余力不足,要救一个内部硬伤的人,谈何容易。
所以新闻每每报道一个中年男人的自杀,她都感觉自己仿佛当了一回女主角,那感觉她太清楚,距离她很近。
和她谈完,我第一次明白了这幅图背后深深的内涵。
还有,一个从来接受怕的教育的孩子,和一个接受爱的教育长大的孩子,天堂地狱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生命的硬伤,当今社会处于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真正的贫困更多要警醒的是这幅图自上而下的一层一层,危害自上而下递减。
没有自我价值、没有尊重、没有安全感的人,比一个温饱不足的人更多隐忧。
生活中,需要留意身边有这些匮乏的人,他们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只有明白了,你才可能避免甚至及早化解太多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