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以前把阳明心学当成功学!不去私欲,不可能真懂阳明心学!
一、不立志无以为学,立错志背道而驰。
有朋友劝我说,初学者难免为了名利学习阳明学,以后就会慢慢好的。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名利心之难除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后儒的教训摆在那里。所有,必须一开始就立志致良知,“去人欲明天理”,像猫捉老鼠,不放过私欲才行,否则私欲就会越来越严重,回头更难。
二、没有致良知的功利心即是私欲
什么是建功立业?王阳明帮腐败的朝廷打仗是功吗?楚汉相争是功吗?三国杀来杀去是功吗?本质是什么?杀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何谓事业?办个企业赚钱满足一下私欲就是事业吗?不是。《易经》言“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坤》:“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王阳明为什么不谈建功立业?不谈什么百战百胜?就是因为看到人们以所谓建功立业为幌子,作为自己私欲的遮羞布。他反复批判的后儒就是这些人,他们在经典里找几句符合自己私欲的话,断章取义,然后以圣人之学的面目欺骗世人两千年。
王阳明先生深知,一个没有致良知的人怎么可能断除私欲?古的文臣武将,除了王阳明是事来应事,心如如不动,还有谁不是名利的驱动而去建功立业?就是半个圣人曾国藩也不例外。今天谈功利的人,他们的境界比曾国藩如何?
看到了人性的这一点,所以阳明先生只谈致良知,只谈内求成圣,《传习录》让你去经世致用,建功立业的吗?心学心学,就是心内的学问境界,本来具足,怎么能心外求得?良知天理又岂在心外的功利里?
今天的人们用成功事业作为自己贪图名利的遮羞布,与阳明先生批判的后儒有何区别?
三、不能由着私欲曲解阳明学
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1、“心即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知“理”,理在哪里?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心即理”,“心外无理”。贪婪的人们却跑到心外,把“心即理”变成了“一团血肉即理”,“功利即理”。
2、“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去人欲明天理”的过程,去私欲就是淡泊名利,既然连淡泊名利都不值得追求,非要把“致良知”变成“致功利”,还谈什么学习阳明学?
3、“知行合一”。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因此,“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二为一,以知为行,知中含行,行中含知,实质是消行归知,以知为行,把知与行在主观内心里合一。换句话说,他的知行合一,就是心知心行,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至善就是最恰当的知和行。以上一切都是在心里完成的,所谓“事上磨”和“必有事焉”都是心内的事情。“心外无事”。为什么要扯到心外的功利上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不是私欲萌动又是什么呢?
既然学习阳明学就要听从圣人的教诲,不要像后儒一样,从《论语》、《中庸》、《大学》等其他经典里找一两句话来服务自己的私欲,从而篡改和曲解圣学。《大学》里的治国平天下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一句话就是“致良知”,你不去致良知修身,整天想着治国平天下,怎么治?怎么平?如果让满心的私欲人去治平,天下岂不大乱?这样舍本求末的学习思想荒唐不荒唐?
四、正确理解阳明学
要正确理解阳明学就要多看阳明先生怎么说。大家来看一段阳明先生的教诲:“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著躯壳外面的物事。······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
这段话告诉我们:1、圣人之学是内求,不要外求功利,“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2、不能由着“躯壳”的私欲乱来,要找到“真己”这个主宰,工作学习“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惧不睹,恐惧不闻,”。3、心学的功夫在于“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圣人之学是“为己之学”,为己方能为人。4、不顾致良知,只是盯着肉身这个“假己”的功利就是“认贼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