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给Anthony发消息,告诉他说晚饭一定要吃饺子啊,冬至都是要吃饺子的。
Anthony说:不吃会怎样?
我想了想:嗯,不吃不会怎样;可是吃了之后,会感觉很有仪式感呐。
“仪式感”是我挺喜欢的一个词儿。这些年我见过很多喜欢或者说是习惯让生活充满仪式感的人,我感动于他们的坚持;对他们因仪式感而经营出的韵味生活则是无比钦羡。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过生日。每次过生日妈妈都会带我去摄影店专门拍一套写真。从一岁到十一岁,年年如此。到了十二岁之后,我去了很远的城市上学,就再没有拍过生日写真。好像没有拍照的生日,过得是真的没有意思。
现在家里还放着很多很多的照片,我成长的各个时期的。妈妈很细心地把它们都规整好。每次在家无聊的时候,我们就会把照片拿出来看,每一张照片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总是浓浓的爱和欢愉。
直到现在也不清楚“庄严”这个词要怎么定义,但好像是从小学时,就觉得周一的升旗仪式就是一件很庄严的事。当广播里传出“升国旗,奏国歌”时,我总会绷直了背,眼睛紧紧盯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嘴里跟同学们一起大声唱着国歌。
我不懂得什么是民族自豪感;当然,直到现在我也还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没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就觉得人生几十年,如此短暂,我自己快活都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哪有那么伟大去管什么集体。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的升旗仪式上,我都感觉,自己的血液是沸腾的。
初中历史老师姓徐,是个很儒雅和温和的中年男人,我和伙伴们都喜欢叫他老大。徐老大上课总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这节课的课程安排是什么,在上课前他都会模板似的说出:“好,上课。”以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xxxxx,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xx页。”
每个老师应该都说过“上课”,但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将“好,上课”说了3年的人。或许在我成为他的学生之前他也是这么说的;或许我毕业了之后她还是会这么说。
我又想到了上学期给我们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张艳君老师,她在上课前也会说“上课”,在下课后也会说“下课”。我所遇到的大学老师中,她是唯一一个要求有“上课”、“下课”仪式的老师,哪怕是那节课已经拖堂了。我不知道我的同学们对此会不会有意见;只是就我而言,每次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起立说了“老师好”之后,是真正的,一下子就有上课的感觉了。
虽然自己是一个人,但是已经参加过很多婚礼了。有爸妈朋友的孩子的、家族中兄弟姐妹的、同学朋友的……我不喜欢那种就是只是接亲而没有一个婚礼仪式的婚礼,虽然说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作为旁观者的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可是吧,我就是觉得,有一个仪式的婚礼,更让我觉得幸福。
我很感动于新人交换戒指的时刻,执起对方的手,将象征着“我们”的戒指戴在手上,那是多么幸福。我很感动于司仪问“你愿意吗”的时候,新人看着对方深情承诺的“我愿意”。
我知道,也见过太多婚礼上信誓旦旦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的夫妻;也知道不是嘴上说“我会爱你一辈子”就真的可以一辈子不变心的。但我想,至少在那一刻,誓言是真实的,泪水是真实的,最重要的是,眼前的人,是真实的。
于丹说:“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闲情雅致,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仪式感好像越来越缺失了。我们一直追寻的诗和远方,更像是对美好的一种指代。而那些镌刻在生命里的美好体验,往往就源自于心中拥有的仪式感。
在每一个仪式中,包含的其实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它会让我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地去经历某一时刻。
虽然仪式感不是幸福的终极手段,但满怀期待地去迎接那些具有仪式感的时刻,我就会觉得,快乐很多。
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