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这是波罗的海岸的一块石壁上的铭文,海边的渔民日日扬帆出海捕鱼,海上气候无常,如果遇上风暴,就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尽管发生过多次海难,尽管有伙伴因此丧身,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在悼念过后依然继续他们征服海洋的工作。这行铭文透出的悲壮多于哀伤,明知此去可能无法生还  ,依旧义无反顾,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据说人一生下来就带着某种使命,就听从使命的召唤一路前行。年轻的世界一片清朗澄澈,那时虽然不能明确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却能勇猛无畏,高歌猛进。人到中年,涉世渐深,有时被世情所染,目标渐渐模糊,便慢慢偏离了方向,最后终于沦于流俗,浑浑噩噩了此一生。极少数人到中年后,目标更明确 ,意志更坚定,甚至能抛弃名声荣誉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完成使命。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人到中年,放弃既成的事业,离开妻子儿女,只为绘画艺术。虽然是小说,可小说的主人公有原型,绝不是作家凭空捏造。艺术之路如此艰辛,如果没有使命的召唤,是什么力量推动他放弃世俗的牵挂?

    前苏联著名作家帕乌斯托乌斯基在他的代表作《金蔷薇》里记录了这一段摩崖石刻,作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字里行间透出他对文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一样的社会制度造成一样的语境,所以他的笔下也时常出现“人民”、“社会主义”等为我们所熟知的词汇。抛开政治因素  ,单从听从良知和内心世界的呼唤,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不畏艰险,历尽坎坷的决心和勇气就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反省。

  我已是步入中年,这些年为衣食之资终日奔波,何曾想过自己的使命和良知这等事,在温饱线上挣扎可能有念及理想信念之时?《金蔷薇》这本书刚刚翻看不久,作者就接连给了我两个震动 ,这两个震动都与内心的向往有关,年少时酷爱文学,对文字有着似乎来自天性的亲近 ,曾经梦想着以后能在文学上有所收获,而今两鬓成丝,可能就此蹉跎一世了。而这本书就如从乌云密布的空中透过来的一道光,又重新点燃了那尘封已久一丝希望 。很想在这一束光的指引下,能像他笔下的那些艺术家们一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哪怕艰难,哪怕漫长,哪怕最终一无所成……也要向着心展望的方向努力前行。

    又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他在文中的一段话当时颇有感触,大意为艺术的贝壳怎么能轻易得俯身即可拾取  ,那都要经过艺术家呕心沥血,历尽磨难甚至牺牲生命才有可能获得,就像波罗的海的渔民们,一代一代的牺牲,又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坚持,前方的风暴并不能阻挡他们征服海洋的脚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金蔷薇》的简介中说到:这本好书不仅体现了内容之美、文体之巧和语音之妙,还强调阐述了作家的使命。 《金蔷薇》的第...
    晓华理说阅读 1,258评论 0 1
  • 渔夫们在岩壁上刻下了一行铭文:“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这行铭文远远就能望见。 每当海上涌起波浪的时...
    嘿hey鱼阅读 627评论 0 2
  • 我对本章题目有些好奇,总要去猜想这几个词的原文是什么,并且偏心地以为这就是译者的神来之笔。原因是,这四个字太中国化...
    大樗阅读 1,132评论 0 0
  • 冬日的波罗的海沿岸,萧瑟、寒冷,特别是到了夜晚,海上看不到一星灯火。作者居住的海边小屋,像孑立在雾茫茫的深渊边上,...
    茉莉花微开阅读 209评论 0 5
  • 想说,这一篇我读了两遍。前面的部分,我沉浸在他文字描写的美上,我仿佛看见了积雪、木屋、松鼠觅食、兔子的脚印……这一...
    窈漫妮阅读 520评论 2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