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这是波罗的海岸的一块石壁上的铭文,海边的渔民日日扬帆出海捕鱼,海上气候无常,如果遇上风暴,就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尽管发生过多次海难,尽管有伙伴因此丧身,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在悼念过后依然继续他们征服海洋的工作。这行铭文透出的悲壮多于哀伤,明知此去可能无法生还 ,依旧义无反顾,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据说人一生下来就带着某种使命,就听从使命的召唤一路前行。年轻的世界一片清朗澄澈,那时虽然不能明确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却能勇猛无畏,高歌猛进。人到中年,涉世渐深,有时被世情所染,目标渐渐模糊,便慢慢偏离了方向,最后终于沦于流俗,浑浑噩噩了此一生。极少数人到中年后,目标更明确 ,意志更坚定,甚至能抛弃名声荣誉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完成使命。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人到中年,放弃既成的事业,离开妻子儿女,只为绘画艺术。虽然是小说,可小说的主人公有原型,绝不是作家凭空捏造。艺术之路如此艰辛,如果没有使命的召唤,是什么力量推动他放弃世俗的牵挂?
前苏联著名作家帕乌斯托乌斯基在他的代表作《金蔷薇》里记录了这一段摩崖石刻,作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字里行间透出他对文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一样的社会制度造成一样的语境,所以他的笔下也时常出现“人民”、“社会主义”等为我们所熟知的词汇。抛开政治因素 ,单从听从良知和内心世界的呼唤,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不畏艰险,历尽坎坷的决心和勇气就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反省。
我已是步入中年,这些年为衣食之资终日奔波,何曾想过自己的使命和良知这等事,在温饱线上挣扎可能有念及理想信念之时?《金蔷薇》这本书刚刚翻看不久,作者就接连给了我两个震动 ,这两个震动都与内心的向往有关,年少时酷爱文学,对文字有着似乎来自天性的亲近 ,曾经梦想着以后能在文学上有所收获,而今两鬓成丝,可能就此蹉跎一世了。而这本书就如从乌云密布的空中透过来的一道光,又重新点燃了那尘封已久一丝希望 。很想在这一束光的指引下,能像他笔下的那些艺术家们一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哪怕艰难,哪怕漫长,哪怕最终一无所成……也要向着心展望的方向努力前行。
又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他在文中的一段话当时颇有感触,大意为艺术的贝壳怎么能轻易得俯身即可拾取 ,那都要经过艺术家呕心沥血,历尽磨难甚至牺牲生命才有可能获得,就像波罗的海的渔民们,一代一代的牺牲,又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坚持,前方的风暴并不能阻挡他们征服海洋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