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孩子每天读一首诗,闲来没事便跟着读,到现在已经坚持七十多天了,我发现了自己一个大变化――崇洋媚外。外国的诗读了喜欢的顺手再摘抄一遍,偶尔翻一下,时常感觉生活简单又美好。比如下面这首:
相信不同年龄段的人读起来会有不同见解。如果拿到“专家”手里,他们或许会问“南瓜代表什么?”“西红柿等为啥不相信?”……我不是专家,我却知道单纯的孩子们会意的是童话,专家眼里是复杂的思想。
还有一首:
我也读了好几遍,脑海中浮现了母亲叼着一只只崽子放在阳光下,半眯着眼睛、互相挤来挤去哼哼唧唧的这群兄弟姐妹们,又被母亲一只只再叼回窝里……一个狗家庭的温情。若是高层次的人,又或许会把目光聚焦在最后的语段,然后再深层次的剖析。若是党建课程,定会称赞黑暗中的光明,预示一定会“吠”出坚定信念,胜利终将会来到。语文老师会分析记叙顺序、写作手法、提升主题……
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遇上唐诗宋词主动放弃,不再诵读。其实传统的东西很不错,但我们深受其累。一篇百儿八十字的古文,硬生生被我们拓展成千字的文章,书上密密麻麻写满注释。现代的课堂好多了,我们那个年代,上课要抄写“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然后背诵。老师一边强调“其义自现”的方法,一边检查的却是文章之外的通假字、喻意……为啥,考分呗!所以老师们大多也属于明知故犯的,而我今天的选择,也算是年少时对于古诗词大爱之后的叛逆吧。
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也被烙上了腐朽的印痕?
简单一件事,一个人半个小时能完成,若五个人,一天也完成不了――人多,想得复杂。
简单一份活,一个人第一环节就能完成,但需要至少三、四个环节,传达、接收、再传达、再接收……还是那个人完成――环节多,遗漏不见得少。
在一个环境中,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努力向上生长,不理洋葱、萝卜和西红柿,达不到大道的境界,但算不算是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