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的车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说长吧,随便瞌睡一下就过去了。说短吧,却也足以让人读完一本书,例如《活着》。
现在看来,小说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中间经历各种挫折,但是总会柳暗花明,最终皆大欢喜。另外一类,依旧是中间经历各种挫折,但是当你认为一切向好的时候,只听“乓”的一声,所有都打碎了。
前者可以称作爽文,读起来上瘾,通宵达旦也要读完。后者称作文学作品,读起来时而上瘾,然后在低谷处让人恨不得把书丢弃,却在最终又坚持读下来。
前者看完也就完了,随手一放便再也想不起来。后者却让人时而开心,时而悲伤。有时读的是主人公,有时却发现那个人不就是自己吗?大话西游的最后那句“那个人好像一条狗”,道尽一生。
短短两个小时,可历尽风雨。
《活着》里的富贵,前二十年游戏人间,赌博散尽家财。却也因为家财散尽而逃过被枪毙。后半生潦草却是充实,田地中辛劳耕作,二喜和凤霞结婚的大场面,落日余晖下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的背景。第一次看,似乎是悲剧,在看,似乎又不是悲剧。只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罢了。也许还是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够,似乎在一瞬间抓到了一些什么。风一吹,却在指尖流过了。
窗外是一片小山,虽然有些绿意,但乍暖还寒的时候,枯黄还是主体,废弃平房不知道在等谁。想起另外一本书,同样难忘。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洪水中再也回不来的田晓霞。漫漫星光中,少安拉着板车回家,板车上躺着重病的秀莲,在那么一瞬间,秀莲好像睡过去了,除夕夜的灿烂烟花和山坡上家中温暖的灯光。多少读者在此流下眼泪。当秀莲又说话了,多期待生活定格在这,皓夜长空,唯有彼此。很多人讨论,秀莲这一生值不值。可是人生,拿什么来称量值不值呢?
当有事情发生时,人们总是说当时要是那样多好,可是当时如果那样了,今天的事情一定会改变吗?
突然想起一次路上,朋友给我的一次介绍,是关于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多巴胺是不劳而获型,看美女,看搞笑视频,看爽文就直接兴奋了,却很短暂。内啡肽则是先苦后甜型,通过一些努力才能达到,从而有成就感,这个就会持续很久。最后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年过四十,真要多追求内啡肽了。
映射到读书,也许《活着》,《平凡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内啡肽吧。
列车飞奔着,若心安,便此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