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群共读《苏东坡传》打卡文章(五)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很讨厌政治,更讨厌宫斗,这就是为什么四大名著中,《三国》一直没有完整读过,而其他三本都读过很多遍的原因。
所以读到朝廷内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党争这一大段时,我就有点走神,基本上没看进去,更不要说记得什么,感觉就是一会儿谁谁谁搞了谁谁谁,一会儿谁谁谁又害了谁谁谁,这些谁谁谁又都是些龙套,堂兄不可能详细去介绍,所以我只见其名,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更不晓得这些事情谁是谁非,于是乎看得云里雾里放光彩。堂兄把一堆政治经济学讲得痰飙水洒,我是瞌睡只咯栽,只想说,堂兄请到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的仕途经济学问。
而且这个时候苏哥估计也是大过年的爱热闹,跑得外面看别个放冲天炮去了,好几页都冒看见他人。
党争这个事不新鲜,似乎每朝每代都有,而且中外概莫能外。所以这一段书,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王安石扮演的川建国和司马光扮演的老拜在撕逼,苏哥扮演的中国人民在大口啃西瓜,当然,这大过年还是有点冷,西瓜啃多了窜窜稀是难免的,所以苏哥也被司马保国老师带累着受了一点溜尖的挭,并因此开启了他一生的受挭模式。
我觉得宋朝还是挺好的,大臣可以和皇帝老子的打一打顶板,还可以你喊一帮人,我喊一帮人,然后在皇帝老子面前不停地互相掐架,这个玩法,庶几可以类比米国的两党轮流执政。我觉得吾国虽然名义上没这个制度,实际中早已经实现了,只不过人家称为两党,我们称为两派,意思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皇帝老子是裁判,而他们的总统是其中一党的选手,这个不同便造成如下事实:他们因为要轮流执政,身为选手之一的总统便不能终身制,而我们的裁判超脱于选手之上,就只能等阎王老子罚他下场,并且他的裁判证还是世袭的,会投胎成为他的崽的人,生来就有裁判证,不要考的(当然如果皇帝老子崽有点多,裁判证们可能发生互殴,而且往往血糊血海,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从堂兄对老王哥改革内容以及对老王哥的行事作风的评价来看,现代西方文明对堂兄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从他眉州农民合作耕田的习俗以及对《水浒》人物等等的褒贬来看,他又有一些传统观念甚至可能是传统思维,这中间似有一些牴牾,但我一直以为,只要不在同一个议题的推导上自相矛盾,那么整体思想观念中出现矛盾,不确定,相对主义等,应该是一种较高兼容度的表现,是一种思想或思维的成熟甚或是孤诣境界。
还是说回苏哥吧,堂兄一上政治课就把苏哥丢得炭角弯里去了,我们得把他捡回来,拍拍灰重新供着,毕竟他才是我们的男一号。但是这个男一号真的天生不能与政治沾边,一沾边就没有悬念,必然是被打得眉清目秀,羊肉冒呷得还搞得一身滂痨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心灵鸡汤,忘记是哪个讲的了,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水平不错,但混得不好,那么这个人大概率人品很好。
这句话就是按苏哥的身段子裁剪的,他的水平不用说吧,混呢,牢也坐过,官也贬过还不止一次。所以他的人品是不用怀疑的。
这里特别要说一说苏哥的水平问题,不是说他作为文人的那一堆文人雅事的水平,如诗词文书画等,这方面水平不需要多说了,这里要说的是,他的政绩足以证明,他是个“行动的人物,也是能干的办事人才”。这一点太伟大了,文人常常容易成为书呆子或清谈家,我个人就对那种天天心忧天下苍生百姓,却饿死了自己儿女的文人常常腹诽。像苏哥这样能办实事的文人还真的不多。
苏哥这样有水平的文人和有水平的官,却一再遭贬,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是像苏哥那样保持初心,保持童真,结果只能是不停地摔跤呢,还是像宫里某几个谁谁谁(不记得名字)一样蝇营狗苟呢?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