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是因为莎翁的故事写得好,也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性格、立场、读书方法不同,所以读同一个故事有了不同的解读。
日本的斋藤孝先生是一个很会读故事的人,尤其会读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虽然能激起人的斗志,让人立志以书中的人物为奋斗目标,但因为时代、国家、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的不同,又会让人不知该从何做起。
斋藤孝先生深入研究成功人士的经历,找到他们人生成功的“制胜球”,并结合自己的半世经验写成了《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一书。他认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法,且人生的转机就藏在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中。
所谓学习,就是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能力以及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年人有着自己的性格、习惯,有着明确的目标,所以一旦掌握了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迅速强大起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下定决心学习外语,坚持了几天后不了了之。想要学一门乐器,在接触枯燥的理论后半途而废。学习功课特别刻苦努力,成绩却总是不上不下。想要学一项专业技能,悬梁刺股也仅仅是事倍功半……
学海无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不会不一定是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只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对。其实你并不笨,只是你没选对路。
如果你是一个有干劲却总是看不到成果的人,或是一个很难顾全大局又想做有创造性工作的人,可以 试一试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法”。德鲁克会以三个月三年为期,严格遵守“行动计划”,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为了保持学习的紧迫感,他设定目标期限,并明确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德鲁克坚信,目标不能只在心里想想,还要写在看得见的地方,日记里、笔记本里、电脑小工具中都可以是敦促自己的地方。从小学到晚年德鲁克将目标管理法一以贯之,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如果你感觉做事没有激情与热情,对自己的学历自卑,或者是不愿意读书觉得实践更加能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那么可以试一试本田集团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不请自来学习法”。本田宗一郎认为“人只有被逼上绝境才会释放真正的力量”,本田宗一郎不愿意死板的学习知识,而是“只学习对工作有用的知识”,先决定好学什么,再开始行动。有学习目标后,不断向懂得相关专业知识的人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用于生意中。
如果你难以养成学习习惯,总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或者想要做到注意力迅速集中,那么可以试一试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斯蒂芬·金每天的某一段时间不开门、不接电话、不看电视、不玩游戏,拉上窗帘,清理干净桌子,专门用这一段时间完成写作任务,写不完决不罢休。注意力和意志力都不是天生的,后天用心锻炼和培养能让人快速进入专注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你特别认真,容易郁闷,如果你不愿意随波逐流想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如果你因为自卑陷入困境,那么可以试一试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学问”方法。夏目漱石留学英国时曾经极度自卑,后来他转变思维,决定用“自己本位”(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充分发挥自身个性的个人主义)的行事方式对待文学,走出了阴霾,写出了《我是猫》《哥儿》《后来的事》等名作。
如果你精力旺盛什么都想尝试,或者有自命不凡但不怎么喜欢努力,做事喜欢做事找捷径,那么可以试一试歌德的“限定法”。人都喜欢自己同事掌握多种能力,但人类天生没有这个本领,我们必须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中特别的存在。作为个体"行动"时,要学会限定一个方向,让自己在这条路上与众不同。歌德掌握了拉丁语、希伯来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懂钢琴、绘画、法学,但他写作时只用德语,创作出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
如果你努力了却看不到成效,如果你身体素质不太健康,或者你想深入挖据自己的潜能,那么可以试试村上春树的“体能强化法”。春上村树说“如果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能高效的掌握知识和技术”。他认为写作是一种如同凿壁穿石般的体力劳动,需要极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持之以恒的进行身体锻炼。同时,村上春树很懂得控制节奏,写作时就算很想继续往下写,也会适当的放下笔,第二天会更有兴趣继续写,保持一个节奏不停顿。
如果你做事没有干劲没有激情,如果你总是爱找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你想要学习怎样习惯与人相处,如果你缺少精神支柱,决断时容易冲动,如果你担心自己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果你经常焦虑不安内心苦闷,如果你曾经放弃梦想又不甘平庸……也许你都能找到一份答案。
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新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面对任何困难都要勇往直前沉着应对的精神。
如斋藤孝自己所说,之所以写《学会学习》这本书,不是想让人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为了让大家都爱上学习,而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坚强更成熟。
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法,成就更坚强更成熟更成功的自己。
如果还没有成功,不是你笨,只是你还没找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