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是晨风中最美的声音
————第十二期种子教师研习营孔老师《日有所诵》学习心得
研习六班 河南省西峡县寨根小学 姚美玲
我和小鸟和铃铛
(日本)金子美玲
吴菲|译
我伸展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摇晃身体,
也摇不出好听的声响,
会响的铃铛却不能像我,
会唱好多好多的歌。
铃铛、小鸟,还有我,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伴随着《我和小铃铛》开启了,下午的儿童诵读课程。美丽大方的孔老师细致全面的讲解,让我如痴如醉,沉浸其中,让我明确了儿童诵读课程的具体目标应该是:“通过诵读,通过《日有所诵》,引领孩子感受诗性文本的音律、节奏、趣味、内涵、争取熟读成诵,不断丰富积累语言,涵养美好的心性,促进其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能够坚持六年,那就是:16(周)×5(天)×2(期)×6(年)=960(篇),其中需要背诵的约600篇,较长篇幅可熟读。如果能让孩子们在不间断的诵读中,积淀语感,成长感悟,传承文化,打开诗意空间,孩子们在其中可得到多方面的营养。
《日有所诵》既然是为儿童设计,本当回归儿童本位,针对不同的年龄,相应的学段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
低年级课程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一些短小浅近的经典诗文的音韵、节奏和意味,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培养孩子涵泳记诵的能力。记诵经典诗文320篇左右(每学期80篇),较长篇幅可熟读。重点引领孩子感悟诗性文本的音韵节奏意味,获得情感体验。
中年级课程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初步感知文本形象,积累、背诵经典诗文320篇左右(每学期约80篇),较长篇幅可熟读。重点是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文本形象。
高年级课程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领悟诗文大意,想象诗文描述的情境,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用诵读来表达其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积累、背诵经典诗文320篇左右(每学期约80篇),较长篇幅可熟读。重点放在孩子们的问题个性解决。
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孔老师的讲座清晰到位,让诵读课程有趣,个性化的进行,在今后的实施中,我也可以尝试着这样做:
教学流程:
1.复习巩固:复习前一次内容,温故而知新;
2. 新课导入:导入今天所学内容;
3. 初读文本:范读或儿童自读,初步感受整个文本的表达特点,帮助儿童疏通阅读障碍;
4.熟悉文本:通过领读、自由诵读等,熟悉文本语言及表达形式,建立阅读初感。
5.疏释大意:以引导儿童讨论为主,针对儿童接受水平,把握理解程度,做到大致会意,初步感悟文本形象;
6.深入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儿童用各种方式诵读,指导儿童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7.指导背诵:多种方式练习背诵,要求儿童熟读成诵(篇幅较长文本熟读即可)。
注意事项:1.每周诵读一个单元。
2.先把该单元五首诗诵读两遍,然后重点讲其中一首。
3.诗文的讲解每天“进”一点。不求多、求深、求快。重在积累、浸润。
孔晓艳老师在做诵读课程阐述时,还将诵读课的基本课型分为熟读成诵课、品读感悟课和吟诵教学课,其教法就是每周通讲一次,每天齐读十五分钟。“不要把诵读课和语文课混为一谈,不要求多、求深、求快,重在积累、浸润。”讲座中,孔老师或读或吟或叹或诵,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深入浅出,给我们展示了自己深厚的素养和良好的修养。真让我们为之惊叹!
诵读课程我也做过一段时间,但是通过认真学习这次的讲座,才明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学习重在参与,只有实践才能成就最好的成长。期待《日有所诵》在我们班级发芽、开花!期待清晨中那最美的声音---朗朗的诵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