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4】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心得】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孔子在这个年龄,明白了学习的意义,领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不再是以前懵懵懂懂的状态。
“三十而立”是指孔子在三十岁时,有了自己的立身之本,有了自我立足的能力。
“四十而不惑”的真正含义是“不惑于外物”,也就是孔子没有年轻时那么多的欲望,也不再会被外物轻易诱惑,内心有了根基,有自己的价值观,使命感。
而“五十而知天命”的含义不是五十岁时人生就已认命了,再努力也没用了。而是人过半百之后,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容地活在当下,安安稳稳的做自己该做的事,内心平和,不再怨天尤人。
“六十而耳顺” ,不论别人在你面前说多难听的话,你都能听到其中有道理的部分。比如孔子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了完全不恼怒,反而觉得太形象了,不会和别人争辩吵架。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一个人真正自由的状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不会违背社会规则,人伦道德。因此孔子每天活的很顺畅,能够自得其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层境界,迷茫之中,志向高远;
第二层境界,追求信念,无怨无悔;
第三层境界,超然忘我,返璞归真。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只有放下小我,有大的梦想,经过不懈追求,终能找到人的意义,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实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