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练感悟—咨询师
来访者一开始抛出话题时,我心里其实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许是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碰壁的教训,知道怎么做才是更恰当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些导向性的。先了解一下情况,通过语意简述,让对方感受到被倾听和共情,看到她的不容易。同时,也看到孩子的不容易和取得的进步。
作为家长我们难免对孩子有些期待,当我们的期待和孩子自己的目标不一致时,怎么办?假如按照孩子的目标走会怎样?按照自己的期待会怎样?那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期待,背后也有一些理由。当看到这些时,对自己的担心和不容易就会有更多看见。同时,也看到了孩子的不容易,换位感受后,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就清晰了一些。
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有更多的自主意识,作为家长能做的也相对有限,更多是顺势而为,和孩子站在一起,陪着她一起去实现她想要的,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这样孩子会接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支持,否则我们的期待有时候会成为压力,让孩子关闭心门,不愿意和我们沟通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不做什么或许比做点什么更难,但有时候不做什么或许比做点什么更有效。
约练感悟—观察员
今天这场咨询的脉络特别清晰,是一场经典的焦点咨询。
1、先从目标的确立问起,当来访者谈到两个话题时,确认了其中更想聊的一个。
2、在聊的过程中,对这个目标好奇。
3、顺着来访者的脉络,运用评量问句对来访者自己和孩子的进行打分。
4、挖掘成功经验,如何做到的?做点什么可以让分数再提高一些。
5、假设问句,当做到了和现在情况有什么不同。进而提升当事人更多动力。
6、了解、理解才能更好的陪伴。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更多着眼在孩子这样、那样我们看来不太合适的行为上,但更多些需要透过行为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慢慢陪着她完成对自我的探索。
7、心里咨询,看似并未改善孩子的行为,但是假如让孩子弄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或许这就是支持她今后继续前行的动力。
8、当孩子自己还没有想改变时,家长的直接推动或许会变成压力,有些时候外界的轻推或许比家长更有用。具体推还是不推,最根本要看孩子的状态,实际不当都不宜出手。改变是一个陪伴加等待的过程。需要家长有极大大耐心和稳定性。
约练感悟—咨询师
这场约练,让我体会到为什么咨询师不能给建议。虽然是以假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但实际上还是基于我自己的想法。因为并不适合来访者的脉络,所以也不是很适用,这样抑制了来访者自身的思考,更糟糕的是,或许还会让她因为目前做不到而产生挫败感。
观察员讲了自己作为咨询师可能会怎么做,听了后感觉是一个系统的焦点的思路和脉络,从目标的澄清上,要更加具体化,探讨例外、成功经验,再通过评量问句看看当下的状态,最后落实到一小步的行动。
在咨询师的路上,没有成千上百场的历练,哪里就容易做得好,慢慢来吧,只要一直持续着前行,日不见增,月见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