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简书有近一年的时间,一直没有在里面写东西,都是看别人写的。虽然平时也有记录的习惯,但总觉得写的这些都是自己的生活琐事,别人不会感兴趣来读,所以也就没想过要发出来。
前几天,忽然意识到,因为没有读者,自己写东西的积极性越来越不高,如果不是任务性的必须要交差的写作,自己很少主动写什么了。
骨子里自己还是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和需求,想到这里,我打开简书,会阅读一些具有激励性的文章,给自己打气,给自己动力。
我喜欢看的有这几类:
1.最感兴趣的是阅读指导类的,觉得读了对自己有指导意义。比如怎么阅读一本书,怎么一天读多本书之类的。也许有人觉得阅读应该讲质量,不要只求数量,但我觉得有一定数量打底,总能攒到一些干货。
2.我会看如何做读书笔记之类的指导性文章,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促进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要想把读书笔记写好,也得讲方法,这些文章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受益匪浅。后期我也会不断地去总结自己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3.除了方法论的文章,我也会看一些名人有关的文章。平时自己就喜欢读人物传记,所以看到相关的文章,也会阅读。读别人的故事,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会照亮着指引自己。
4.心情散记,随笔散文类的文章我也会读一读,但是读得少。因为这于我来说就是消遣,学习学习语言表达方式,了解一下别人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有时候遇到情况和自己差不多的,感同身受一番,如此而已。
基于自己的阅读趣味而言,我觉得自己想写点东西的话,也可以从这几方面出发。但是写了有多少人看就不好说了,也许就像书友说的,点赞的只有自己。
刚看了一篇说要想写出爆文的话,要在标题上下功夫,多少有点标题党的嫌疑了。我曾看过《公众号怎样写出10W+》之类的文章,知道其中的套路还是有的。想想如果一味地按照套路写,读多了,难免食之无味,味同嚼蜡。所以10W+什么的我还是不去想了,我手写我心,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写真情实感,不是吗?这是小时候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最常说的,所以为什么要套路别人,套路自己?
文学大家叶圣陶在谈创作体验时曾提到:写文章就是生活本身,车间码头工人、乡野田亩农人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自的生活。文章若是溪流,生活则是泉源,泉源丰盈,溪水长流。
脑海里总时不时回荡小学语文书里老舍的一篇文章《养花》开头几句:“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多么质朴的语言!就是喜欢读,就是读不够!
我爱读文章,所以也爱写文章。我可还没成为作家,因为还大大的不够格。我只把写作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文章写得有没有打赏我都不计较,只要写出心中所想,我就高兴。
当然,有人阅读,我更高兴。哎呀,说到底,阅读量也是一种动力呀!